十一月十五日

倏忽何庸诘,参差未易齐。

树枯元不死,雪尽竟为泥。

岂谓身才老,从来意欲西。

一穷宁骨立,九殒未头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齐]韵

翻译

何必急于追究它的瞬间变化,它们高低不齐难以整齐划一。
即使树木枯萎,并非真正死去,积雪消融后,最终化作泥土。
怎能说身体衰老就代表了生命的尽头,我一直向往着西方(这里可能指追求理想或归宿)。
即使贫穷至极,我也宁愿保持骨气,即使面临九死一生的危险,我也不曾低头。

注释

倏忽:瞬间。
何庸:何必。
参差:高低不齐。
易齐:整齐。
树枯:树木枯萎。
元:并非。
死:死去。
竟:最终。
身才:身体。
老:衰老。
从来:一直。
意欲西:向往西方。
一穷:极度贫穷。
宁:宁愿。
骨立:骨瘦如柴。
九殒:九死一生。
头低:低头。

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生命力与坚持不懈精神的赞美之情。首句"倏忽何庸诘"表达了时间流逝迅速而又难以把握的感慨,其中"倏忽"常用来形容事物发生或变化的突然性,而"何庸诘"则暗示着对时间快速流逝的无奈与困惑。紧接着的"参差未易齐",通过不规则的竹子比喻世间万物各有其特点,不可一概而论,也映射出诗人面对世界多元化、复杂性的豁达心态。

第三句"树枯元不死"展现了生命力极强,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季,枯萎的树木依然保存着生机。"雪尽竟为泥"则形象地描绘出季节更迭、自然循环的过程,同时也隐喻着时间带来的变化无常。

以下两句"岂谓身才老,从来意欲西",诗人借此表达了对生命不懈追求和向往西方净土的渴望。尽管身体可能因年华而渐渐衰老,但内心的意志却始终坚定,向着理想中的方向前进。

末两句"一穷宁骨立,九殒未头低"则显现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不拔和高洁品格。即使在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也能保持骨气不屈,而在多次失败之后,依然能够挺直脊梁,不向困难低头。

综观全诗,方回通过对自然景象与生命力的描写,传达了面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时的坚持和不懈追求,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理想世界的无限向往。

收录诗词(2864)

方回(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 字:万里
  • 号:虚谷
  • 籍贯:宋元间徽州歙县
  • 生卒年:1227—1307

相关古诗词

十一月十五夜

竟与鳏鱼似,无由浊蚁持。

百为元有命,一往复何疑。

残梦终难续,深忧暗自知。

邻雏夜啼急,吾亦忆吾儿。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十一月十四夜听雨为霰听霰为雪久之雪后为骤雨自昏达旦无寐

雨声更霰雪,昏听达清晨。

自笑能吟客,常为不寐人。

絮寒勤拭涕,箦响惧翻身。

苦语知谁会,应堪泣鬼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十一月初八日观雨

重阳晴过小春天,忽复萧骚雨可怜。

响入竹林全似雪,湿蒸茅舍最宜烟。

战尘洗净无传箭,客路泥深亦著鞭。

三月聚粮岂容易,临风殊觉意茫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十七十八日犹雨

浮云几万里,白日闷晴晖。

稍觉波涛缩,犹闻点滴微。

两旬捐破扇,五月著寒衣。

老病忧时事,高门马自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