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诗人张琦(君玉)所作,题为《不入城》,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与矛盾。
首联“不入城而又入城,半生心迹未分明”,开篇即揭示了诗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的困惑。他似乎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徘徊,难以找到归属感,一生的经历和情感都显得模糊不清。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普遍面临的生存困境和精神迷茫。
颔联“乍逢麋鹿相招去,今觉山林有路行”转而描绘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画面。诗人仿佛在偶然间遇到了自由自在的麋鹿,被其吸引,决定追随而去。这既是对自然之美的向往,也是对摆脱世俗束缚、追求心灵自由的渴望。同时,“山林有路行”也暗示着诗人找到了一条通往内心平静的道路,象征着精神上的觉醒与解脱。
颈联“越绝漫须悲往事,吴歌且自学新声”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内心世界。面对过去的种种经历,诗人选择放下悲伤,不再沉溺于回忆之中。他开始学习新的事物,寻找新的乐趣和意义,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里的“越绝”和“吴歌”可能指的是不同地域的文化或历史,诗人通过学习这些新事物,寻求自我成长和精神的丰富。
尾联“雪蕉霜柳垂垂在,寒对衰翁亦有情”以自然界的景象作为结尾,寓意深远。雪中的芭蕉和霜中的柳树虽处于寒冷之中,但依然保持着生机与情感。这不仅是对自然界生命力的赞美,也是诗人对自身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的自喻。即使面对生活的艰难和岁月的流逝,诗人依然能够保持一颗充满情感的心,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豁达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个人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以及对自然景观的生动刻画,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自我认知的深刻思考。它不仅表达了对自由与宁静的向往,也体现了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坚韧与乐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