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惜余春慢·慈仁寺双松》由清末近现代初的夏孙桐所作,描绘了慈仁寺内两株历经沧桑的古松。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古松的坚韧与岁月的痕迹,同时也寄托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开篇“佛国沧桑,仙根陵谷”,以“佛国”和“仙根”象征古寺与古松的神圣与超凡,却在“沧桑”与“陵谷”的变化中显得格外悲凉。接着,“太息树犹如此”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古松历经岁月洗礼仍屹立不倒的敬佩与感叹。
“摊书客去,题障诗传,都付洛阳残记。”这里运用典故,将古松比作承载历史记忆的载体,暗示了古松见证了无数过往,如同洛阳城中的残垣断壁,记录着历史的片段。
“龙蜕何年复生,溜雨皴痕,拿云腾势。”诗人以“龙蜕”比喻古松的重生,通过“溜雨皴痕”描绘其表面的岁月痕迹,以及“拿云腾势”展现其傲然挺拔的姿态,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古松的生命力与坚韧。
“纵苍髯非古,也曾亲见,贞元朝士。”这一句通过古松与“贞元朝士”的对比,强调了古松见证了历史的更迭,虽非古时之物,却同样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凭吊劫火迷茫,梵香零落,栖鹤仅留孤翠。”诗人通过“劫火”、“梵香零落”、“栖鹤”等意象,描绘了古寺在战乱中的破败景象,以及古松在废墟中孤独而顽强的存在,表达了对历史悲剧的哀悼与对生命坚韧的赞美。
“空王殿宇,故国风烟,谁省眄柯深意。”这里以“空王殿宇”和“故国风烟”象征古寺的衰败与历史的变迁,同时提出疑问,表达了对古松深意的思考与探寻。
“门外垂杨送春,分到新阴,炊羹堂里。”诗人以“垂杨送春”象征季节的更替,与古松的“新阴”形成对比,暗示了自然界的循环与生命的延续。
“任行吟、庭静清涛,凄影夕阳铺地。”最后两句以“行吟”、“庭静”、“清涛”、“夕阳”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凄美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古松及其背后历史的深深感慨与怀念。
整首词通过对古松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蕴含了对历史、生命、变迁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独特的艺术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