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山夜看圣灯

虔祷游灵境,元妃夙志同。

玉香焚静夜,银烛炫辽空。

泉漱云根月,钟敲桧杪风。

印金标圣迹,飞石显神功。

满望天涯极,平临日脚红。

猿来斋石上,僧集讲筵中。

顿作超三界,浑疑證六通。

愿成修偃化,社稷保延洪。

形式: 排律 押[东]韵

翻译

虔诚地祈祷漫步在神圣之境,与皇后的心志自始相同。
宁静夜晚中焚烧着玉香,银色蜡烛在辽阔天空下闪耀。
泉水冲漱着云雾缭绕的山根,月光皎洁;钟声在桧树梢头随风飘荡。
金印标记着圣地的奇迹,飞石彰显了神灵的力量。
放眼望去天边无际,平坦之地直面日出的红霞。
猿猴来到静修的石上,僧侣们聚集在讲经的席间。
顿时超越了三界的束缚,仿佛已证得六种神通。
愿望成就于修行与教化的和谐,祈求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

注释

虔祷:虔诚地祈祷。
游:漫步。
灵境:神圣的地方。
元妃:皇后。
夙志同:自始以来相同的志向。
玉香:高品质的香料,这里指供奉用的香。
静夜:宁静的夜晚。
银烛:银色的蜡烛,形容烛光闪亮。
炫辽空:在广阔的天空下闪耀。
泉漱:泉水冲刷、流淌。
云根:云雾升起之处,常指高山。
月:月光。
钟敲:钟声响起。
桧杪:桧树的顶端,杪意为树梢。
印金:金色的印记,可能指宗教圣地的标志。
标圣迹:标记圣地或奇迹。
飞石:可能指传说中的神迹,石头飞行。
显神功:显示神灵的力量或奇迹。
满望:放眼望去,充满期待地看。
天涯极:天边的尽头,极远的地方。
平临:平视,直接面对。
日脚红:日出时分,太阳初露的红色光芒。
猿来:猿猴前来。
斋石上:在静修的石头上,可能指寺庙附近的自然环境。
僧集:僧侣聚集。
讲筵中:讲经的场所或集会中。
顿作:顿时成为,快速实现。
超三界:超越佛教中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束缚。
浑疑:完全如同,仿佛。
證六通:证得六神通,佛教中修行达到的高度,包括天眼通、天耳通等。
愿成:愿望达成。
修偃化:修行与教化和谐共进,偃有停止、平息之意,这里可理解为通过修行达到社会和谐。
社稷:国家的代称。
保延洪:保证国家长久、繁荣。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庄严而神秘的佛教盛会。开篇"虔祷游灵境,元妃夙志同"表明了诗人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和深刻理解,"元妃"可能指的是某位尊贵的女性信徒,她与神圣的力量有着共同的追求。紧接着"玉香焚静夜,银烛炫辽空"则描绘了一个静谧而庄重的夜晚景象,玉香和银烛都给人一种纯洁、高雅的感觉,增添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氛。

诗中的"泉漱云根月,钟敲桧杪风"进一步描绘了这一场景,泉水潺潺,钟声清脆,都融入了夜晚的宁静之中。"印金标圣迹,飞石显神功"则可能是指某种宗教仪式或奇迹的发生,这些都是超自然力量的体现。

接着"满望天涯极,平临日脚红"表达了诗人对宇宙奥秘的向往和敬畏。"猿来斋石上,僧集讲筵中"则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山林景象,其中有猿猴在石头上跳跃,有僧侣们聚集在一起进行佛法讨论。

最后"顿作超三界,浑疑證六通。愿成修偃化,社稷保延洪"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世间束缚、达到精神境界的向往,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福祉的祝愿。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夜晚佛教盛会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种追求精神超越和内心平静的意境。

收录诗词(8)

蜀太后徐氏(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丈人观

获陪翠辇喜殊常,同涉仙坛岂厌长。

不羡乘鸾入烟雾,此中便是五云乡。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玄都观

登寻丹壑到玄都,接日红霞照座隅。

即向周回岩下看,似看曾进画图无。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虞]韵

题天回驿

翠驿红亭近玉京,梦魂犹是在青城。

比来出看江山景,却被江山看出行。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三学山夜看圣灯

圣灯千万炬,旋向碧空生。

细雨湿不暗,好风吹更明。

磬敲金地响,僧唱梵天声。

若说无心法,此光如有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