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灵岩寺

江南多名山,雁荡最崒嵂。

山中多古寺,灵岩渺无匹。

天柱高摩云,展旗巧障日。

风榻卧石屏,雾窗涵卓笔。

上有小龙湫,龙鼻清泉出。

异哉诺讵罗,来此坐叠膝。

我亦荡中人,景象颇能悉。

独秀玩苍翠,重台听萧瑟。

却穿水帘谷,衣襟寒慄慄。

还入新月洞,意气何飘逸。

安期指瓜枣,羡门献梨栗。

飘瓦孰是非,临歧置得失。

平生方外游,兹游为第一。

谩登岭三三,休跨盘七七。

岂意山尽头,时复有禅室。

门并双峰尖,路爽千榕密。

触石浅溪鸣,投林飞鸟入。

傍人应笑我,观山何时毕。

笑话傍人道,恨我少登陟。

作诗寄行役,吾非贪著述。

形式: 古风

翻译

江南有许多名山,雁荡尤为峻峭。
山中有许多古老的寺庙,灵岩寺最为壮观无比。
天柱直插云霄,像旗帜般遮挡阳光。
躺在石屏风般的风榻上,透过雾窗可见笔挺的卓笔。
山顶有小龙湫,泉水从龙鼻洞流出,清澈见底。
诺讵罗真是奇异,来这里席地而坐,膝盖相叠。
我也是雁荡的游客,这里的景色了如指掌。
独自欣赏秀美的青山翠谷,听着层台上传来的萧瑟风声。
穿过水帘谷,衣衫都被冷风吹得发抖。
再进入新月洞,心情多么悠然自得。
安期生指着瓜果,羡门仙人献上梨栗。
瓦片飘落,不知对错,站在岔路口,权衡得失。
一生游历四方,这次雁荡之游堪称第一。
随意登上三三岭,不必刻意跨过七七盘。
未曾料想,山的尽头竟有禅房。
禅房门口双峰尖锐,小路两旁千棵榕树浓密。
石头触碰溪流,发出轻响,飞鸟投入林间。
旁人或许会笑我,何时才能游遍这山峦。
旁人取笑我说,只因我登山次数太少。
写下这首诗给远行的朋友,我并非贪图著述。

注释

崒嵂:形容山势高峻。
灵岩:雁荡山中的著名寺庙。
摩云:直插云霄。
卓笔:比喻笔直的树木。
小龙湫:雁荡山的景点,瀑布。
诺讵罗:可能指传说中的仙人。
叠膝:古人席地而坐,膝盖相叠。
新月洞:形状似新月的山洞。
安期: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羡门: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飘瓦:飘落的瓦片。
方外游:指远离尘世的游历。
登陟:登山。
行役:远行的人。
贪著述:过分追求写作。

鉴赏

这首宋诗《题灵岩寺》是赵善悉所作,描绘了雁荡山灵岩寺的壮丽景色和诗人游历的感受。首句点出江南名山众多,而雁荡以峻峭著称。接着,诗人赞美灵岩寺的古老与宏伟,如天柱直插云霄,遮天蔽日。寺内环境清幽,有风榻石屏和雾气缭绕的窗户,小龙湫的泉水尤为清冽。

诗人惊叹于诺讵罗在此的静心修行,自己也沉浸在这山水之间,欣赏着独秀的山色和萧瑟的风声。在水帘谷中走过,感受到阵阵寒意,进入新月洞,心境飘逸。诗人想象仙人般的隐居生活,感叹山中的禅室为平生游历之最。

诗人并未贪图登山的艰辛,而是享受过程,即使被旁人笑为不知疲倦,他仍乐此不疲。最后,他以诗记录下这次旅程,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灵岩寺的深深喜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收录诗词(1)

赵善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仲兄书至

别后曾无一纸书,忽于今日寄双鱼。

开缄尽是离乡思,何日重来舜里居。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鱼]韵

勉善信弟志学

白日如飞去莫羁,于今旧发弗违疑。

为人欲立持身本,入学先培进德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秋夜有怀孟兄

日落寒山剪剪风,一行雁字各西东。

虽然颜面睽千里,料得相思两地同。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寓居等慈寺感怀

钦从王命寄招提,寂寂荒阶绿草齐。

明月夜深接佛阁,看来不比汴梁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