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四首(其四)

江发岷山阳,河出昆崙趾。

渊源既洪深,浩浩并众水。

东流至渤澥,曲折万馀里。

经山无重数,过郡不知几。

海边有小溪,近出海山里。

未能数里间,已接潮波起。

到海虽则同,难与江河比。

形式: 古风

翻译

江水发源于岷山的南面,黄河源自昆仑山脚下。
源头既深远又广大,浩荡汇集成众多水流。
它向东流去直到渤海,蜿蜒曲折长达万余里。
经过无数座山峦,穿越过多少个郡县。
在海边有一条小溪,它源自附近的海山之中。
这条小溪虽然只有数里之遥,却已感受到潮汐的波动。
虽然最终都流入大海,但它难以与江河的规模相提并论。

注释

江发:江水发源。
岷山阳:岷山的南面。
河出:黄河流出。
昆崙趾:昆仑山脚下。
渊源:源头。
洪深:深远广大。
浩浩:浩荡。
众水:众多水流。
东流:向东流。
渤澥:渤海。
曲折:蜿蜒曲折。
万馀里:万余里。
经山:经过。
无重数:无数。
过郡:穿越。
不知几:不知道多少。
海边:海边。
小溪:小溪。
近出:源自。
海山里:附近的海山。
数里间:数里之遥。
潮波:潮汐波动。
虽则:虽然。
难与:难以与...相比。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江河发源、流经山谷、汇聚众水、东流入海的壮丽景象。开篇两句“江发岷山阳,河出昆崙趾”生动地勾勒出了江河的起点,分别从岷山和昆崙山脉奔涌而出。紧接着,“渊源既洪深,浩浩并众水”则形象地展示了江河宽广且深邃的特性,它们汇聚了无数小溪,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巨流。

诗人随后描绘江河曲折的路径,“东流至渤澥,曲折万馀里”让读者感受到江水蜿蜒曲折、宛转千里的壮观。接着,“经山无重数,过郡不知几”则表明了江河所经过的山脉和郡县众多,但具体数量已难以计数。

最后两句“海边有小溪,近出海山里”、“未能数里间,已接潮波起”描绘了一条小溪在海边的景象,它与江河相比虽小,但也迅速地融入了汹涌的潮水之中。末句“到海虽则同,难与江河比”则指出尽管小溪最终也汇入大海,但它与江河在气势和壮观上仍有所不及。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大自然中水流之美的深刻感悟,同时也表达了一种从小到大的生命力和无穷变化的哲理。

收录诗词(220)

王之望(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名家。南宋襄阳谷城人(今湖北省谷城县),后寓居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其父王纲,任徽州(今安徽省歙县)通判(与知府、知州共治政事),因反对金人立卖国求荣的张邦昌为君,为时人所敬重。绍兴八年(1138年)中进士,乾道六年(1170年)卒于临海。所著有《汉滨集》、《奏议》、《经解》等行于世。南宋高宗、孝宗时期著名诗人

  • 字:瞻叔
  • 生卒年:1102-1170

相关古诗词

杂诗四首(其三)

龟肉不可食,蟹螯不中卜。

龟以壳自戕,蟹以味见戮。

所养殊毅豹,所亡等臧谷。

一足致患害,内外皆鸩毒。

嵇康坐才死,霍禹以势族。

乐哉蟹螯中,贮此老龟肉。

形式: 古风

杂诗四首(其二)

春蚕口吐丝,生人皆仰供。

蜘蛛丝满腹,祇能打飞虫。

衣服与网罗,利害岂可同。

蚕生旬月老,蜘蛛无春冬。

蚕食惟草木,蜘蛛肉食丰。

蚕以茧自缚,蜘蛛挂青空。

蜘蛛有馀毒,春蚕有馀功。

受报乃如此,天理不可穷。

形式: 古风

杂诗四首(其一)

有忧乌啼门,有喜鹊噪庐。

主人闻啼噪,喜鹊唾老乌。

吉凶实由人,乌鹊何与乎。

但知预相报,其智各有馀。

人智不如鸟,贪喜忌忧虞。

遂于乌鹊间,憎爱乃尔殊。

福至自福至,祸来贵先图。

二鸟孰有益,嗟哉主人愚。

形式: 古风

次制帅所和前韵

圣主忧勤躬万务,英豪宁许山林住。

弓旌号召士无留,竹帛功名公所赴。

天表对扬咨见晚,坤维镇抚歌来暮。

雪山增重绝纷埃,蜀道非难履平路。

分陕聊烦摅妙略,秉钧已叹迂高步。

朱轓抚俗远民怀,玉帐折冲荒服惧。

羽檄不飞烽堠灭,骏骨多收边市互。

孔明七纵讵非长,户牖六奇真不误。

农狎其野无外忧,马腾于槽有馀怒。

三陲绝徼皆妥安,诸将雄师今尽护。

九重益友思直谅,四蜀新声咏宣布。

帅阃方观勋业成,庙堂行看精神聚。

嗟我衰迟托末契,辱公敦笃倾殊顾。

当年献赋诵凌云,上国承颜悦披雾。

禹门亲睹跃风雷,尧陛初惊承雨露。

龙颜下瞩顿生光,凤翼高翔从此附。

称身朝服曳青云,满袖天香携宝炷。

九霄变化冥鹏升,一纪光阴隙驹骛。

绨袍雅意念张禄,襦裤馀波依叔度。

他时入觐对金莲,伴直应随玉堂寓。

形式: 古风 押[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