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尧心知稼穑,精意绕山川。
风雨神祇应,笙镛诏命传。
沐兰秪扫地,酌桂伫灵仙。
拂雾陈金策,焚香拜玉筵。
这是一首充满了古典气息和神秘色彩的诗篇,描绘了一场祭祀活动的庄严与神圣。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对被祭祀者的尊崇之情。
“尧心知稼穑,精意绕山川。”这里的“尧心”指的是远古圣君尧帝的心思,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智慧与仁心。“稼穑”是古代农业劳作的情景,而“精意绕山川”则形容诗人对这片土地、这条河流的深情投入。这样的开篇,不仅设定了祭祀活动的神圣氛围,也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和先贤的崇敬。
“风雨神祇应,笙镛诏命传。”这里借用自然界的风雨来比喻神明的回应和天命的颁布。诗人通过这种超自然的联系强化了祭祀活动的庄严性,同时也突显出被祭祀者的崇高地位。
“沐兰秪扫地,酌桂伫灵仙。”这两句描绘了祭祀前的准备工作和祭祀过程中的一种超然状态。“沐兰”是指用香水清洁身心,“秪扫地”则是在进行一场精神与物质的净化。至于“酌桂伫灵仙”,则是在形容诗人在祭祀中达到的某种精神境界,仿佛与超自然的存在对话。
“拂雾陈金策,焚香拜玉筵。”最后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祭祀的神圣气氛。“拂雾”指的是清晨或山中的薄雾,“陈金策”则是展示贵重的礼器,象征着对被祭祀者的敬意。“焚香拜玉筵”则是具体的祭祀动作,通过焚烧香料和在玉制的祭坛前致以最高的敬礼,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虔诚。
整首诗构筑了一幅神圣、庄严而又充满仪式感的画面,将读者带入一个超越现实的精神世界。
不详
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著名诗人。先世居甘肃泾州。天宝十五年进士。曾官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其诗清新飘逸,多飘泊之感
云开小有洞,日出大罗天。
三鸟随王母,双童翊子先。
何时种桃核,几度看桑田。
倏忽烟霞散,空岩骑吏旋。
盛名天下挹馀芳,弃置终身不拜郎。
词藻世传平子赋,园林人比郑公乡。
门前坠叶浮秋水,篱外寒皋带夕阳。
日日青松成古木,秪应来者为心伤。
上公旌节在徐方,旧井莓苔近寝堂。
访古因知彭祖宅,得仙何必葛洪乡。
清虚不共春池竟,盥漱偏宜夏日长。
闻道延年如玉液,欲将调鼎献明光。
天仗星辰转,霜冬景气和。
树含温液润,山入缭垣多。
丞相金钱赐,平阳玉辇过。
鲁儒求一谒,无路独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