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读书台

丹柰花开春雨余,半趺满坐偶僧庐。

钟声日暮荒台上,曾是先生旧读书。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鱼]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春天雨后的自然景色与历史遗迹的沉静之美。

首句“丹柰花开春雨余”,以“丹柰”这一特定的花种,点明了季节为春末,雨水刚刚停歇,花朵在湿润的空气中绽放,渲染出一种清新而又略带凉意的氛围。这里的“丹柰”不仅描绘了视觉上的美丽,也暗示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次句“半趺满坐偶僧庐”,转而描写了一个更为具体的空间场景——一个僧人居住的小屋。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似乎偶然间遇到了一位僧侣,或是与之相对而坐,或是共饮谈心。这一句通过“半趺满坐”的细节,生动地刻画了僧侣的悠闲姿态,同时也暗示了诗人与僧侣之间可能存在的某种心灵契合或精神交流。

第三句“钟声日暮荒台上”,将视角转向远处,描绘了一座荒废的高台上响起的钟声。这钟声在黄昏时分显得格外悠长而空灵,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也赋予了整个场景一种时间的深度和历史的沧桑感。钟声作为古代寺庙中常见的元素,象征着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感慨。

最后一句“曾是先生旧读书”,直接点明了地点的身份——李相读书台。这句话不仅揭示了此处的历史背景,即这里曾是某位先贤(李相)读书学习的地方,还暗含了对知识传承与文化积淀的尊重与怀念。通过这一句,诗人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记忆相结合,使得整首诗不仅仅停留在对眼前景物的描绘上,更上升到了对文化传承与个人精神追求的思考层面。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具自然美又富含人文气息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对历史遗迹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21)

秦耀(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钱塘怀古

此地繁华已饱闻,却来怀古独情殷。

湖心倒浸梁朝寺,峰顶常含宋代云。

夹岸楼台还匼匝,四时箫鼓自纷纭。

卯山宫阙荒烟里,只有疏钟送夕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惠山诗次先淮海同东坡先生酬和韵三首(其一)

六丁握神斧,搥破云根苍。

嵌空寒液迸,辟此漪澜堂。

堂前罗松柏,白鹤从空翔。

掬水偶一盥,莹然冰玉光。

瀹茗色味绝,入口回清香。

独立出尘表,旷然百虑忘。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惠山诗次先淮海同东坡先生酬和韵三首(其二)

空传南朝寺,不见南朝人。

松桂日以老,青山日以新。

清泉其白石,万古光磷磷。

三千珠履客,转眼成灰尘。

俯仰今昔事,浩歌问苍旻。

搔首月东出,长此烟霞邻。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惠山诗次先淮海同东坡先生酬和韵三首(其三)

山影落空潭,泉声走长樾。

声影两无碍,观听俱奇绝。

是名青莲界,所以无生灭。

捻残十老髭,踏破一轮月。

坐拥竹炉烟,静待岩花发。

风韵如在兹,愿言继高辙。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