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答泰州曾侍郎

千里驰诗慰别离,诗来吟咏转悲思。

静中取适庸非计,林下相从会有时。

生理只今那得说,交情从昔见于斯。

含毫欲下还休去,怀抱何由得细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用千里传诗来安慰离别之情,读诗时情感愈发悲伤。
在宁静中寻找乐趣并非长久之计,或许将来有一天能在树林中相聚。
如今生活琐事繁多,无法详谈,但友情自古以来就在这里体现。
提笔欲写却又放下,心中的情感如何能完全表达出来。

注释

千里:形容距离遥远。
驰诗:快速传递诗歌。
别离:离别。
悲思:悲伤的情绪。
静中:在宁静的时候。
庸非计:并非长久之策。
林下:指隐居或清闲之地。
相从:相互陪伴。
生理:日常生活琐事。
那得说:无法详细述说。
交情:友情。
见于斯:体现在这里。
含毫:拿着笔。
休去:停下。
怀抱:内心的情感。
何由:如何能够。
细知:详细表达。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师道所作的《寄答泰州曾侍郎》,表达了诗人与友人曾侍郎之间的深厚友情和因别离而产生的悲思。首句“千里驰诗慰别离”描绘了诗人通过长途寄诗的方式,试图缓解与友人的离别之痛,体现了友情的珍贵。第二句“诗来吟咏转悲思”则进一步表达了读到对方诗作后,诗人的情绪更加深沉。

“静中取适庸非计,林下相从会有时”意味着在平静的生活中寻求安慰并非长久之计,但期待着未来能有机会再次相聚,共享林下时光。接下来,“生理只今那得说”暗示了诗人当前生活的艰难,使得谈论个人生计显得不合时宜。

“交情从昔见于斯”强调了友情自古以来就体现在这样的诗篇往来之中,情感真挚。最后两句“含毫欲下还休去,怀抱何由得细知”,诗人拿起笔又放下,表达了对内心复杂情感的难以言表,以及对彼此深厚感情的理解难以言传。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对未来的期盼。

收录诗词(750)

陈师道(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一字无己,汉族。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 字:履常
  • 号:后山居士
  • 籍贯:彭城(今江苏徐州)
  • 生卒年:1053~1102

相关古诗词

寄答颜长道(其一)

薄命犹多难,浮生未定居。

故人忧已矣,千里问何如。

白发羞明镜,青灯怯细书。

不曾知史馆,何用索枯鱼。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寄酬咸平朱宣德

冥冥超世网,蔚蔚秀儒林。

他日熟看面,今诗初得心。

白头无故意,异代有同音。

绠短徒施巧,终然莫汲深。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寄潭州张芸叟二首(其二)

去国如前日,为邦得旧游。

霜甘先落手,春雁几回头。

只道风沙恶,宁知贾宋留。

赋诗真有助,吊古不同忧。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寄潭州张芸叟二首(其一)

湖岭一都会,西南更上游。

秋盘堆鸭脚,春味荐猫头。

宣室来何暮,蒸池得借留。

孰知为郡乐,莫作越乡忧。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