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其三)

卷地朔风凛凛,漫天瑞雪霏霏。园林万木变枯枝。

因甚松篁独翠。只为春花竞发,却教秋叶争飞。

若无荣盛便无衰。悟此方名达理。

形式: 词牌: 西江月

翻译

强劲的北风吹过大地,满天飘落着洁白的瑞雪。园林中的树木都变成了枯枝。
为什么只有松竹保持翠绿?只因春天百花争相绽放,却让秋天的叶子也努力飘落。
没有繁荣就不会有衰败。领悟这个道理,才能称为通达人生。

注释

朔风:北方寒冷的风。
瑞雪:吉祥的雪,象征丰收或好运。
万木:众多的树木。
因甚:为什么。
松篁:松树和竹子,常用来比喻坚韧不屈。
竞发:争相开放。
争飞:形容叶子随风飘落。
荣盛:茂盛、兴盛。
衰:衰败。
悟:领悟。
达理:通达事理,明白道理。

鉴赏

这首词是宋代诗人张抡的《西江月·其三》。从词中可以感受到一种深秋时节的景象和哲理思考。

"卷地朔风凛凛,漫天瑞雪霏霏":这里描绘了一幅深秋到初冬的图画,朔风指的是边塞的寒风,而漫天的瑞雪则营造出一种萧瑟、肃穆的气氛。诗人通过这两句生动地描写了自然界的变化。

"园林万木变枯枝":万木纷纷皆已化为枯枝,展示了季节更迭带来的生命力与衰败的对比。这一景象不仅是对自然界秋色的一种描绘,也隐喻着生命的无常。

"因甚松篁独翠":在这万木凋零之际,唯有松树依旧保持着绿意,这里的"因甚"表达了一种质疑,或许是对自然界中生灵顽强生命力的赞叹和探究。

"只为春花竞发,卻教秋叶争飞":这里诗人提出了一个哲理性的问题,他感慨于春天的花朵竞相开放,而秋天的落叶却也似是要追随它们一般地纷纷扬扬。这种对比强调了生命力与衰败之间的辩证关系,表现出诗人对于自然界中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哲学思考。

"若无荣盛便无衰":这句直接点出了诗人的哲理主张——没有高峰就不会有低谷,没有繁荣就不会有衰败。这个道理在自然界和人世间都是适用的,表达了对生命循环的一种接受与理解。

"悟此方名达理":这句话则是诗人的自我总结,他认为自己已经领悟到了这种深刻的哲学道理,并通过这首词达成了自己的认识和感悟。"悟此"两字,表明了诗人对于生命哲理的深刻理解,而"方名达理"则展示了他对这种理解的自信与肯定。

总体而言,这首《西江月》不仅描绘了一幅深秋景象,更透露出诗人对于自然、生命周期和生命意义的深邃思考。

收录诗词(113)

张抡(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约公元一一六二年前后在世]字才甫,自号莲社居士。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好填词,每应制进一词,宫中即付之丝竹。尝于乾道三年,(公元一一六七年)高宗莅聚景园,抡进柳梢青词;淳熙六年(公元一一七九)三月,高宗再莅聚景园,抡进壶中天慢词;九月,孝宗幸绛华宫,抡进临江仙词:均赐赉极渥。抡所著有《莲社词》一卷,存词100余首。《文献通考》及绍兴内府古器评二卷,《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 籍贯:开封(今属河南)

相关古诗词

阮郎归(其四)

炎天何处可登临。须于物外寻。松风涧水杂清音。

空山如弄琴。宜散发,称披襟。都无烦暑侵。

莫将城市比山林。山林兴味深。

形式: 词牌: 阮郎归

阮郎归(其八)

谁言无处避炎光。山中有草堂。安然一枕即仙乡。

竹风穿户凉。名不恋,利都忘。心闲日自长。

不须辛苦觅琼浆。华池神水香。

形式: 词牌: 阮郎归

阮郎归.咏夏十首(其一)

亭亭槐柳午阴圆。薰风拂舜弦。一轮红日贴中天。

乾坤如火然。观上象,想丹田。阳精色正鲜。

□从炼得体纯全。朱颜无岁年。

形式: 词牌: 阮郎归

阮郎归(其六)

金乌玉兔最无情。驱驰不暂停。春光才去又朱明。

年华只暗惊。须省悟,莫劳神。朱颜不再新。

灭除妄想养天真。管无寒暑侵。

形式: 词牌: 阮郎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