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鲍溶的作品,名为《秋思三首(其三)》。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短暂和自然万物生长周期的思考,以及对永恒美好的向往。
"季秋天地闲,万物生意足" 开篇便描绘出一个秋天的宁静与丰收景象,万物都已成熟,充满了生的活力。诗人通过这种描述表达出一种对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我忧长于生,安得及草木” 诗人随即转向内心的忧虑,他对于自己不能像自然界中的植物一样简单而自在地生长感到不安。这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悲观情绪,也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命题。
“试从古人愿,致酒歌秉烛” 诗人想要效仿古人,那些能够在欢乐中度过生命的先贤,他们举杯畅饮,用烛光为伴唱歌。这一行透露出诗人对于简单快乐生活方式的一种向往。
“燕赵皆世人,讵能长似玉” 燕赵指的是中国古代的两个地方,这里泛指所有普通的人。诗人质疑这些凡人如何能够像美玉那样永恒不朽。这一句表达了对于生命易逝和渴望永恒的矛盾。
“俯怜老期近,仰视日车速” 诗人的目光从对普通人的怀疑转向自身的命运,他感到自己步入老年已近,而仰头看天空中飞驰的太阳(比喻时间的流逝),感慨万分。
“萧飒御风君,魂梦愿相逐” 这里的“萧飒御风君”形象化地描绘了一种轻盈随风而去的情境。诗人表达了自己灵魂和梦想想要追随这份自由自在的境界。
最后两句“百年夜销半,端为垂缨束” 则是对生命有限性的强烈感慨,以及对于美好时光如何珍惜的反思。诗人希望能将那短暂而宝贵的时间串联起来,就像用线缕束一样。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秋天的景象和生命的短暂,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生命和美好永恒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于普通人生的无奈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