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茂公山房二章(其一)

高月悬禅心,天地作水止。

短竹青在门,时闻宿禽起。

癯佛对崿落,元谭参妙理。

座有长项罂,馀馨汎兰芷。

残灯飘灺光,吾意与之委。

不知空山中,魂梦究谁是?

慧剑虽利手,能斸道根毁。

当披五浊尘,一阅万象诡。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邃的山居图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美的独特见解。

首句“高月悬禅心,天地作水止”以月为引,将禅心比作高悬于天际的明月,暗示了内心的宁静与超脱。接着,“天地作水止”则进一步渲染出一种静穆和谐的宇宙景象,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一片宁静之中。

“短竹青在门,时闻宿禽起”描绘了门前短竹青翠欲滴,偶尔传来宿鸟的啼鸣,这一细节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也暗示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竹子的青绿与鸟鸣的清脆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画面。

“癯佛对崿落,元谭参妙理”中的“癯佛”指的是瘦削的佛像,与峭壁相对,象征着佛教精神的坚韧与不屈。“元谭参妙理”则表达了诗人深入探讨佛教哲学的意境,追求真理与智慧的探索。

“座有长项罂,馀馨汎兰芷”描绘了聚会的场景,长颈瓶中盛放着香气四溢的兰花与芷草,象征着高雅的品味与精神的纯净。

“残灯飘灺光,吾意与之委”则是对夜晚的描写,残灯摇曳,光影交错,诗人的心意似乎与这微弱的光芒融为一体,表达了一种与世无争、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最后,“不知空山中,魂梦究谁是?”一句充满了哲思,诗人似乎在思考着生命的意义与存在的本质,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

“慧剑虽利手,能斸道根毁”运用比喻手法,将智慧比作锐利的剑,但即使再锋利,也无法斩断道的根基,暗示了追求真理与智慧的无限性和复杂性。

“当披五浊尘,一阅万象诡”则表达了诗人面对世俗纷扰的决心,希望在混沌的世界中寻找真谛,洞察万物的诡谲多变。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生活场景以及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哲思,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收录诗词(3925)

姚燮(清)

成就

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经历

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

  • 字:梅伯
  • 号:复庄
  • 籍贯: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
  • 生卒年:1805—1864

相关古诗词

宿茂公山房二章(其二)

微风开幢幡,塔影见天末。

愿为塔顶珠,独明照苍阔。

平生苦海游,劳心似云活。

酿露犹未成,惊飙气先夺。

灵光忽耀空,使我两眉豁。

在手麈尾青,一埽万喧聒。

心领有秘传,上梵不资钵。

且斟沆瀣泉,先救十年渴。

形式: 古风 押[曷]韵

洛迦洞

天斧斲云肪,构此鹦鹉巢。

仅借一发缠,能使根蒂牢。

瘦禅露肩骨,结屋杨柳梢。

眼如日月丸,不动中星高。

乱藤结烟网,布空疑蟏蛸。

飞鹰偶一击,飏之千里逃。

时闻钟梵声,出自青苍交。

青苍去无极,但有六合包。

于中一勺水,幻作九海涛。

况驰无定心,平地皆滔滔。

缘梯摘初菌,束苇寻独猱。

弗误今日游,一堕将蓬蒿。

形式: 古风

清凉冈

那得热中客,群来退步看。

振风衣得露,坐石目随湍。

物向閒中寂,心从定后宽。

松虬无一叶,袅袅碧萝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佛顶山

已觉诸峰下,身还耻雁高。

规中天有尽,象外劫谁逃?

蓬弱仙之宅,风波逝者慆。

人间无坦地,几辈息尘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