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六十首(其一二八)

福城东有大长者,居福城东海屿上。

于不思议尘劫中,承事供养无数佛。

善哉长者世希有,如优昙华时一现。

发启广大真实心,创无佛处阿兰若。

若昔智人建梵刹,折草插地即成就。

此心坚固等须弥,或赞或毁不摇动。

魔王军众数甚多,睹兹殊胜自摧伏。

长者视身如浮云,变灭须臾不长久。

当生佛国时节来,撒手便行不回顾。

有子遵义起其家,志愿身心俱及第。

仁者则寿语不诬,当知今亦未尝死。

我来居是阿兰若,不见长者生遗恨。

故说此偈聊发扬,同住如来寂灭海。

形式: 偈颂

翻译

福城东有一位大富翁,住在福城东边的海岛上。
在不可思议的漫长岁月里,他侍奉供养了无数佛陀。
这位长者真是稀有,如同优昙花般难得一见。
他怀揣着广大的真实心愿,开辟了没有佛像的寂静之地。
如果古代智者建造寺庙,只需一根草也能立成。
他的决心坚定如须弥山,无论赞美还是诋毁都无法撼动。
面对众多魔军,看到这非凡的景象,他们也自感败退。
长者看待自己的身体如过眼云烟,明白它瞬息万变,不会持久。
当佛法兴盛之日,他放下一切,头也不回地走向极乐世界。
他的儿子遵从父志,家族繁荣,希望身心都能达到巅峰。
仁者寿命长,这话不虚,要知道他现在并未真正离开。
我来到这片寂静之地,没有遗憾未能再见长者。
因此我吟唱这首诗,以弘扬佛法,共居于如来的寂静大海。

注释

长者:指有德行、富有之人。
尘劫:佛教中指漫长的时间和苦难。
优昙华:比喻稀有、难得之事。
阿兰若:寂静、远离尘嚣之处。
梵刹:佛教寺庙。
须弥:佛教中的大山,象征无比巨大。
魔王军:比喻困难或诱惑。
浮云:比喻短暂且无常的事物。
佛国:佛教中极乐世界。
仁者:道德高尚的人。
遗恨:遗憾、悔恨。
寂灭海:佛教中指涅槃的境界,寂静无边的大海。

鉴赏

这首宋代禅宗大师释宗杲的偈颂,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位在福城东海屿上的大长者形象。长者在不可思议的尘世中,虔诚地侍奉并供养众多佛陀,他的善行稀有如优昙花般难得一见。他发起宏大的真实心愿,即使在没有佛迹的地方也建造了清净的修行场所——阿兰若。

长者的内心坚定如须弥山,无论他人赞誉还是诋毁都无法撼动。他的精神力量强大到连魔王的军队都为之震慑。他看淡生死,如同浮云般看待自己的身体,明白生命的短暂,期待在应运而生的佛国时刻放下一切,不留恋尘世。

他的儿子遵从父志,志向高远,希望身心都能达到极高的境界。长者的智慧和仁德使他长寿,且生命并未真正消逝。诗人自己来到这阿兰若,虽未亲眼见到长者,但心中并无遗憾。他以此偈颂赞美长者,希望能传承和弘扬这种超脱世俗、追求寂灭的精神境界。

收录诗词(425)

释宗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奚,临济宗僧人,是宋代禅宗史上“看话禅”派的创始人,法名妙喜,赐号“大慧普觉禅师”。宗杲生活于北、南宋之际,在南渡后倡明儒佛渗透、回应儒家辟佛方面立下大功。他不仅是连结南北两宋僧人与儒学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南宋佛教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 字:昙晦
  • 籍贯:江南东路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
  • 生卒年:1089~1163

相关古诗词

偈颂一百六十首(其一二七)

俊鹞不打篱边兔,猛虎终不食伏肉。

毛头星现北斗前,把断天关并地轴。

形式: 偈颂 押[屋]韵

偈颂一百六十首(其一二六)

夜来兔子赶大虫,天明走入无何有。

月下珊瑚长数枝,万象森罗齐稽首。

拄杖子,不唧?,渠侬却善分妍丑。

李公烂醉绝倒时,元是张公吃村酒。

报诸人,急回首,切忌痴狂外边走。

形式: 偈颂 押[有]韵

偈颂一百六十首(其一二五)

今夜唤明朝作来年,明朝唤今夜作去岁。

即称来年今夜合来,既号去岁明朝合去。

来年今夜不见来,去岁明朝定不去。

既不来,又不去,业识茫茫无本据。

大圆镜里绝纤尘,个中岂著闲家具。

是则是,别又别,烁迦晃破秋天月。

庞公不昧本来身,大似飞龙成跛鳖。

尔诸人,瞥不瞥,灵利汉须看时节。

五九尽处又逢春,衲僧脑后三斤铁。

形式: 偈颂

偈颂一百六十首(其一二四)

三十年来弄马骑,今朝却被驴儿攧。

就地拾得丽水金,拈起却是新罗铁。

报诸人,别不别。夜来雪压云门,冻得乌龟成鳖。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