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心寺

寺比金焦彻夜开,一山恰似小蓬莱。

塔分两岸波中影,潮长三门石上苔。

遗老为言前日事,上皇曾渡此江来。

中流滚滚英雄恨,输与高僧入定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寺庙比金山焦山彻夜开放,仿佛一座小蓬莱仙境。
塔影倒映在江两岸的波光中,潮水涨起时,石头上的青苔见证了历史。
老人们讲述过去的故事,从前的皇帝也曾乘船过江。
江中心翻滚的波涛蕴含着英雄们的遗憾,而这些都被高僧禅定的心境超越。

注释

寺:寺庙。
比:比较。
金焦:金山焦山,都是著名的江南名胜。
彻夜:整夜。
小蓬莱:神话中的仙岛。
塔:塔。
分:分开。
两岸:两边。
波中影:水中倒影。
潮长:潮水上涨。
石上苔:石头上的青苔。
遗老:年迈的老者。
前日事:过去的往事。
上皇:古代的皇帝。
渡:渡过。
中流:江心。
滚滚:形容水流湍急。
英雄恨:英雄们的遗憾或历史的沧桑。
输:输给。
高僧:德高望重的僧人。
入定:佛教术语,指僧人静坐冥想。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位于江中的寺庙——江心寺,它与金山和焦山相媲美,夜晚灯火通明,犹如海上仙岛蓬莱。寺塔倒映在江水之中,随着潮汐变化,塔影摇曳;而潮水涨起时,三门石上的青苔更显历史沧桑。诗人通过遗老讲述过去的故事,提及上皇也曾乘船过江,引发人们对往昔英雄事迹的感慨。最后,诗人感叹历史洪流中的英雄遗憾,似乎连英雄也难以抵挡岁月流转,只能如高僧入定般静观其变。整首诗以江心寺为载体,寓含了对历史变迁和人生哲理的深沉思考。

收录诗词(71)

柴望(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嘉熙四年(1240)为太学上舍,供职中书省。淳祐六年(1246)上自编《丙丁龟鉴》,列举自战国秦昭王五十二年即丙午年(前255)至五代后晋天福十二年即丁未年(947)间,凡属丙午、丁未年份,约有半数发生战乱,意在说明“今来古往,治日少而乱日多”,切望当局居安思危。南宋亡国后,拒绝元朝征召,吟诗填词寄托亡国哀思。世称“柴氏四隐”。著作有《道州苔衣集》、《咏史诗》20首及词集《凉州鼓吹》。墓在今江山市长台镇高斋山下,列为江山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号:秋堂
  • 籍贯:江山
  • 生卒年:1212—1280

相关古诗词

西湖

年年柳眼青归处,门外游人可自閒。

天气又晴晴又雨,楼台依寺寺依山。

酒边歌拍穿花外,船上箫声落水间。

光景留连空自惜,鹧鸪啼罢暮城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别永嘉使君赵致轩

一番出处计何如,流泊中川不为渔。

落日凄凉秋老矣,西风浩荡客归欤。

吟成白发逢知己,费尽黄金买古书。

明发灞桥桥上路,藉君帆力更吹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别故人

便未成名也自归,不应猿鹤更猜疑。

冷看世事频移局,懒与仙人共弈棋。

南渡只今惟有酒,西兴临别是谁诗。

行藏正要知时节,却是时人未得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吴樵溪山居

老子无家计,萧然屋数间。

头边惟白发,眼底是青山。

棋急鸟声散,琴低鹤睡閒。

片云长似伴,朝去暮飞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