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山

朝登西岩望太湖,青天在水飞云孤。

洞庭缥缈两峰出,正似碧海浮方壶。

尝闻此山古灵壤,蛇虎绝迹欢樵夫。

涛声半夜恐魂梦,石气五月寒肌肤。

居人仿佛武陵客,户种橘柚收为租。

高风欲起沙鸟避,明月未出霜猿呼。

中有林屋仙所都,银房石室开金铺。

罗浮峨眉互通达,别有路往非人途。

天后每降龙垂胡,神钲忽响惊栖鼯。

自悬日月照洞内,古木阴蔽空朝晡。

风吹白芝晚易老,云带紫泉秋不枯。

灵威丈人亦仙徒,深入探得函中符。

玄衣使者不暇惜,欲使出拯苍生苏。

后来好事多继往,石壁篆刻犹堪摹。

千年玉鼠化蝙蝠,下扑炬火如飞乌。

玄关拒闭谁复到,似怪衣上腥尘污。

勿言神仙事恍惚,灵迹具在良非诬。

我生扰扰胡为乎,坐见白发生头颅。

久欲寻真未能去,局束世故缘妻孥。

何当临湖借渔艇,拍浪径渡先双凫。

独攀幽险不用扶,身佩五岳真形图。

夜登天坛扫落叶,自取薪水供丹垆。

此身愿作仙家奴,不知仙人肯许无?

狂语醉发应卢胡。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高启的《洞庭山》,描绘了作者登临洞庭山所见的壮丽景色和对仙踪秘境的向往。首句“朝登西岩望太湖”点明了时间与地点,接着通过“青天在水飞云孤”展现了天空与水面的开阔景象。诗人运用比喻,将洞庭山峰比作“碧海浮方壶”,形象生动。

诗中提到洞庭山为“古灵壤”,传说蛇虎不至,环境宁静,令樵夫欣喜。涛声、石气营造出神秘氛围,让人联想到武陵仙境。诗人想象林屋仙人的居所,以及通往仙界的非人间之路,增添了神秘色彩。

“天后每降龙垂胡”描绘了神话中的场景,而“千年玉鼠化蝙蝠”则暗示着岁月的变迁与仙道的永恒。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仙道的向往和未能成行的遗憾,以及对妻子儿女牵绊的感慨。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自然景观的描绘,又融入了神话传说和诗人个人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理解和独特感悟。

收录诗词(921)

高启(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 字:季迪
  • 号:槎轩
  • 籍贯:江苏苏州
  • 生卒年:1336-1373

相关古诗词

阳山

我登此山巅,不知此山高。

但觉群山总在下,坐抚其顶同儿曹。

又见太湖动我前,汹涌三十万顷烟波涛。

长风吹人度层嶂,不用仙翁赤城杖。

峰回秋碍海鹘飞,日出夜听天鸡唱。

中有一泉长不枯,乃是蜿蜒神物之所都。

老藤阴森洞府黑,树上不敢留栖乌。

常年祷雨车,来此投今符。

灵旗风转白日晦,马鬣一滴沾三吴。

岩峦苍苍境多异,樵子寻常不曾至。

探幽历险未得归,忽听钟来涧西寺。

此时望青冥,脱略情尘世。

白云冉冉足下起,如欲载我升天行。

古来名贤尽何有,唯有此山长不朽。

欲呼明月海上来,照把长生一瓢酒。

浮丘醉枕肱,洪崖笑开口。

天风吹落浩歌声,地上行人尽回首。

形式: 古风

五坞山五首(其一)飞泉坞

山空响更远,雨过流还急。

余沫洒回风,一林红树湿。

形式: 五言绝句 押[缉]韵

五坞山五首(其二)修竹坞

色映溪沉沉,秋云生夕阴。

无限楚山意,鹤鸣风满林。

形式: 五言绝句 押[侵]韵

五坞山五首(其三)丹霞坞

遥闻丹霞坞,中有餐霞者。

绛彩发朝朝,还同赤城下。

形式: 五言绝句 押[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