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复礼禅师《真妄偈》(其一)

本净本不觉,由斯妄念起。

知真妄即空,知空妄即止。

止处名有终,迷时号无始。

因缘如幻梦,何终复何始?

此是众生源,穷之出生死。

形式: 排律 押[纸]韵

翻译

本来清净,却不知觉,由此产生了妄想。
知晓真实与虚妄皆为空,明白空性即能止息妄念。
止息之处称为有终,迷失之时称为无始。
因缘如同梦幻泡影,何处是终,何处又是始?
这些都是众生轮回的根源,探索它能通达生死的尽头。

注释

本净:本来清净。
妄念:错误的想法或欲望。
知真:知晓真实。
妄即空:虚妄的东西等于空无。
止:止息。
有终:结束点。
无始:开始之初。
因缘:因果关系。
幻梦:虚幻梦境。
生死:生和死的循环。

鉴赏

这首诗是宗密在唐朝创作的,名为《真妄偈》(其一)。宗密是一位佛学家和禅师,他的作品深受佛教哲理影响。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鉴赏:

首先,“本净本不觉,由斯妄念起”两句表达了一个核心思想:心灵原本清净无染,但由于无明和妄想的产生,人们才开始陷入苦海。这是佛教中常见的一种观点,即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无知和错误的认知。

接着,“知真妄即空,知空妄即止”两句进一步阐述了认识到真实与虚妄之间区别的重要性。一旦悟到这一点,所有的妄念就能得到停止。这反映出禅宗追求顿悟、直接体验真理的特点。

“止处名有终,迷时号无始”两句则指出了当人们认识到妄念并将其停止时,可以达到一种终极的状态;而在迷失之中,这种痛苦和困惑似乎没有开始,从时间的观点看是无尽头的。

“因缘如幻梦,何终复何始?”这两句诗强调了世间一切现象都像幻梦一样,没有真正的起始和结束。这是佛教中的“缘起性空”思想,即万物皆由因缘聚合而成,但本质上却是空无所有的。

最后,“此是众生源,穷之出生死”两句直指这种虚妄不仅是世间一切现象的根本,也是众生轮回生死的根本原因。这里的“穷”字意味着深入探究和彻底理解这一点。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禅宗的角度探讨了真实与虚妄、认识与迷失之间的关系,指向了一个超越世间束缚、达到心灵解脱的路径。

收录诗词(4)

宗密(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何。曾第进士。于遂州遇道圆禅师,即从其出家受教。又从拯律师受具足戒。文宗大和九年召问佛法大义,赐紫衣为大德。武宗会昌初坐灭于兴福寺塔院。宣宗追谥定慧禅师。有《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注华严法界观门》、《圆觉经大疏》等

  • 籍贯:果州西充
  • 生卒年:780—841

相关古诗词

答复礼禅师《真妄偈》(其二)

不是真生妄,妄迷真而起。

悟妄本自真,知真妄即止。

妄止似终末,悟来似初始。

迷悟性皆空,皆空无终始。

生死由此迷,达此出生死。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乐儿本是一形躯,乍作官人乍作奴。

名目服章虽改变,始终奴主了无殊。

形式: 偈颂 押[虞]韵

正月晦日侍宴浐水应制赋得长字

御辇出明光,乘流泛羽觞。

珠胎随月减,玉漏与年长。

寒尽梅犹白,风迟柳未黄。

日斜旌骑转,休气满林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安乐公主移入新宅侍宴应制

星桥他日创,仙榜此时开。

马向铺钱埒,箫闻弄玉台。

人同卫叔美,客似长卿才。

借问游天汉,谁能取石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