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其三)

田间决水鸣幽幽,插秧未遍麦已秋。

相携烧笋苦竹寺,却下踏藕荷花洲。

船头斫鲜细缕缕,船尾炊玉香浮浮。

临风饱食得甘寝,肯使细故胸中留。

君不见壮士憔悴时,饥谋食,渴谋饮,功名有时无罢休。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翻译

田野间流水潺潺,插秧忙未完,秋天的麦穗已黄。
一同前往苦竹寺,边走边烧煮嫩笋,再踏过荷花满洲。
船头切新鲜鱼片,缕缕香气四溢,船尾炊烟袅袅,米饭如玉般香甜。
迎风饱餐后,心满意足入睡,怎会让琐事烦扰内心。
你可曾见过壮士疲惫时,为饥饿而觅食,为口渴而求饮,功名之路并非总能停歇。

注释

田间:田野。
决水:流水。
鸣:发出声音。
插秧:种植水稻。
未遍:尚未完成。
麦已秋:麦子已熟。
相携:相伴同行。
烧笋:烹煮嫩竹。
踏藕:踩着荷叶。
船头:船前端。
斫鲜:切割鲜鱼。
炊玉:炊煮白饭。
临风:面对清风。
甘寝:舒适睡眠。
细故:琐事。
憔悴:疲惫。
谋食:寻找食物。
罢休:停止。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田园生活、表达对友情和自然美景的享受之诗。通过对比,诗人表露了对功名利禄无休止追求的豁达态度。

"田间决水鸣幽幽,插秧未遍麦已秋" 描述的是农事繁忙的情景,但麦子已经成熟,显示出时间流逝和季节更迭的意象。

"相携烧笋苦竹寺,却下踏藕荷花洲"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共游的场景,他们在竹林中烧制笋干,同时又踏过荷花盛开的河岸,体现了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

"船头斫鲜细缕缕,船尾炊玉香浮浮" 这里通过对船上生活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享受,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斫鲜"指的是在船头捕捉新鲜的鱼类,而"炊玉香"则是用高质量的米来煮饭,散发出淡雅的香气。

"临风饱食得甘寝,肯使细故胸中留"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大自然中的满足和宁静,他们吃饱了饭,就能安然入睡,而不愿意让世俗的烦恼占据心头。

最后两句"君不见壮士憔悴时,饥谋食,渴谋饮,功名有时无罢休。" 则是对那些终日为功名奔波、劳碌的人进行反思。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于淡泊名利的态度。

整首诗语言生动,意境悠远,是一首融合了田园生活和哲理思考的佳作。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三)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四)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萧]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