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

愁对灯前影,时闻床下声。

要知因物付,何用不平鸣。

断续许多意,凄凉无限情。

谁家急砧杵,海内已休兵。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鉴赏

此诗《蟋蟀》由明代诗人潘亨所作,通过对蟋蟀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生活的细腻感受。

首句“愁对灯前影”,诗人独自面对孤灯,身影映在墙上,心中满是愁绪。这一句以景写情,营造出一种孤独、忧郁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接着,“时闻床下声”一句,通过细微的声音,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孤独感。床下传来的声响,可能是蟋蟀的鸣叫,也可能是其他细微的自然声音,但在这寂静的夜晚,这些声音显得格外清晰,加重了诗人的孤独和愁思。

“要知因物付,何用不平鸣。”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中事物的深刻理解。他认为,无论是蟋蟀还是其他生物,它们的存在和行为都有其自然规律,无需因为外界的干扰而感到不平或不满。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暗示着人应当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平静。

“断续许多意,凄凉无限情。”这两句继续深化了诗人的情感表达。蟋蟀的鸣叫声时断时续,仿佛在诉说着复杂的情感,既有欢乐也有悲伤,既有希望也有绝望。这种情感的交织,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绪,以及对生活无常的感慨。

最后,“谁家急砧杵,海内已休兵。”这两句诗将个人的情感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在战乱年代,人们的生活充满了动荡和不安,而如今“海内已休兵”,意味着社会趋于和平,人们可以过上安定的生活。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结束的喜悦之情。

综上所述,《蟋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个人情感、自然现象和社会变迁的感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收录诗词(4)

潘亨(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松陵道中

野阔烟凝树,湖深水近田。

丫鬟挑菜女,独橹卖鱼船。

鸟去青山外,帆收古驿前。

孤吟看北斗,恋阙竟忘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雨斋简惟清

浏浏竹间雨,潇潇窗外鸣。

小池收暑气,疏柳作秋声。

鬓雪蒙头冷,腰金照眼明。

年光太匆迫,何处学长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秋景

水已澄秋色,峰看淡落晖。

雁投寒渚下,渔逐暮潮归。

古寺初鸣磬,孤城半掩扉。

行人从唤渡,舟子去如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夜宿无钖

辞家无百里,离思已纷纷。

旅泊今宵始,乡音此地分。

汀沙笼宿雾,星月挂疏云。

回首寒山寺,钟声杳不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