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杂诗十首(其六)》,由明代诗人王汝玉所作。诗中以“蕣花辉朝艳,岂睹蟠桃春”开篇,将蕣花早晨的美丽与蟠桃春景的难以见到进行对比,隐喻人生短暂与美好事物难得。接下来,“营营尘中徒,宁识林下人”表达了在世俗忙碌中的人们往往忽视了自然与内心的宁静,强调了追求内心真我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
“声色令心惑,骄荒使智昏”两句揭示了外界的诱惑(如声色之娱)如何迷惑人心,导致智慧蒙蔽,道德沦丧。这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担忧,以及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视。
最后,“日夕相驰逐,何时返道真”表达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追逐名利,却忘记了回归本真之道。诗人通过这句表达了对返璞归真生活的向往和呼吁,希望人们能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平静与真正的自我。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人生价值、道德修养与自然和谐的主题,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现象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