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晋三处士

有人家住清河源,渡河问我游梁园。

手持道经注已毕,心知内篇口不言。

卢门十年见秋草,此心惆怅谁能道。

知己从来不易知,慕君为人与君好。

别时九月桑叶疏,出门千里无行车。

爱君且欲君先达,今上求贤早上书。

形式: 古风

翻译

有人居住在清河源头边,过河来邀请我游历梁园。
他手持着道经,讲解完毕后,心中明白内篇的内容,但口中并未述说。
在卢门前度过十年,只见秋草丛生,内心充满惆怅,这感受谁能理解。
真正的朋友向来难以寻觅,我仰慕你的为人,愿与你交好。
分别之时已是九月,桑叶稀疏,出门远行千里,路上难见车马。
我深爱你,更希望你能早日成功,所以我决定立即上书朝廷求贤荐举你。

注释

清河源:河流源头。
梁园:古代名胜之地,此处代指游玩之处。
道经:道教经典。
内篇:道家经典中的深层内容。
卢门:可能指洛阳城门,古时常用作地名。
知己:了解并深深欣赏的人。
慕君:仰慕你。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淡远而深沉的情感,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开篇“有人家住清河源”即设定了一个宁静美好的环境,而“渡河问我游梁园”则显示出诗人对这片风光的向往和亲切。

接着,“手持道经注已毕,心知内篇口不言”透露出诗人在阅读和思考中获得的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这里的“道经”很可能指的是道家典籍,而“内篇”则是《庄子》中的篇章。这里表达了一种对世俗纷扰的超脱,以及对更深层次真理的追求和领悟。

“卢门十年见秋草, 此心惆怅谁能道”则是一个转折点,从这里开始,诗人的情感变得更加低沉和复杂。卢门是古代的一个地名,而“十年见秋草”说明了时间的流逝和变化,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深。

“此心惆怅谁能道”则进一步表达了这种情感的难以言传,它是一种深沉而又无法与他人分享的心绪。紧接着,“知己从来不易知,慕君为人与君好”则表明了诗人对于知音难求的感慨,以及对朋友深厚的情谊。

“别时九月桑叶疏,出门千里无行车”中的景象,则让人联想到秋天萧瑟的景色和离别的孤独。这里的“别时”指的是分别之时,而“九月桑叶疏”则是对自然界中生命力逐渐消退的一个描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寂寞。

最后,“爱君且欲君先达,今上求贤早上书”表达了一种急切和迫切。这里的“爱君”指的是对朋友的深情,而“且欲君先达”则是希望朋友能够先行一步实现自己的理想或愿望。结尾的“今上求贤早上书”可能是在表达诗人自己对于仕途或学业上的急迫和期盼。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内心感受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种深沉的情感世界。它不仅仅是对朋友的一般思念,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交流和共鸣,是诗人对于友谊、理想以及个人追求的一次深刻表达。

收录诗词(257)

高适(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仲武,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 字:达夫
  • 籍贯:渤海蓨(今河北景县)
  • 生卒年:704—765年

相关古诗词

入蜀

万水千山音信希,空劳魂梦到京畿。

漫天岭上频回首,不见虞封泪满衣。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

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广陵宴次戏简幕宾

一曲狂歌酒百分,蛾眉画出月争新。

将军醉罢无馀事,乱把花枝折赠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马嵬驿

玉颜虽掩马嵬尘,冤气和烟锁渭津。

蝉鬓不随銮驾去,至今空感往来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