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董邦达西湖画册十四幅(其七)玉带桥

垂之则有卧波中,衔绶惟鱼幻岂虹。

歌咏湖山此生惯,威仪青紫若人工。

光通潋滟原规月,势委飘萧不碍风。

本是印公留下物,而今还复属苏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玉带桥在西湖中的独特景象与意境。首句“垂之则有卧波中”,以动态的视角展现了玉带桥仿佛悬于水面,与波浪融为一体的情景,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生动的画面感。接着,“衔绶惟鱼幻岂虹”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将玉带桥比作水中游动的鱼,暗示其轻盈与自然之美,同时又以“幻岂虹”表达了一种虚实相生、难以言喻的美感。

“歌咏湖山此生惯”一句,点明了诗人对西湖山水的熟悉与喜爱,通过“歌咏”二字,不仅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也暗示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欣赏。接下来,“威仪青紫若人工”一句,以“青紫”象征官服的颜色,暗含了对玉带桥作为皇家御道的庄重与威严的描述,同时也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的和谐统一进行了对比。

“光通潋滟原规月,势委飘萧不碍风”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玉带桥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美丽景象。前句以“潋滟”形容湖面波光粼粼,仿佛月亮的倒影,突出了玉带桥在月光下的静美;后句则以“飘萧”形容风吹过时的轻柔,强调了玉带桥在微风中的优雅姿态,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

最后,“本是印公留下物,而今还复属苏公”两句,通过历史人物的引用,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这里“印公”和“苏公”分别指宋代的画家苏汉臣和苏轼,暗示了玉带桥作为艺术创作的对象,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寄托了文人墨客的情感与审美追求。这种跨越时空的连接,使得玉带桥的形象更加丰富和深邃,不仅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更是一段文化传承的历史见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玉带桥及其周边环境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同时也融入了历史文化的元素,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内涵。

收录诗词(16536)

弘历(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董邦达西湖画册十四幅(其八)九里松

不信云林僻,惟看虬干青。

谡涛无定响,偃盖有奇形。

如导溪头路,宁遮厓口亭。

久闻王子晋,过此斸香苓。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

题董邦达西湖画册十四幅(其九)慈云岭

横界南屏翠郁葱,净慈低在白云中。

穿云度岭招提隐,暖入春衣晓日红。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题董邦达西湖画册十四幅(其十)石屋洞

嵌岩外狭中虚,何代地仙此居。

苔封紫石床上,应有人不识书。

形式: 六言诗 押[鱼]韵

题董邦达西湖画册十四幅(其十一)积庆寺

竹泉幽绝处,往往有禅林。

叠石桥通径,蔓萝门对岑。

未瞻月轮相,遥听午钟音。

分付曹溪路,他年待重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