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董邦达西湖画册十四幅(其十)石屋洞

嵌岩外狭中虚,何代地仙此居。

苔封紫石床上,应有人不识书。

形式: 六言诗 押[鱼]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隐秘而神秘的石屋洞景致,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

首句“嵌岩外狭中虚”,以“嵌岩”开篇,形象地描绘了石屋洞的外部轮廓,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表面看似狭窄,却在内部展现出空旷的空间,引人遐想。接着,“何代地仙此居”,将视角转向历史的深处,提出一个疑问:不知是哪一朝代的仙人在此安家?这一问,不仅增添了故事的神秘感,也暗示了石屋洞可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传说。

“苔封紫石床上”,进一步描绘了石屋洞内的景象。紫石,色泽深沉,富有质感,而“苔封”则赋予了这一场景以岁月的痕迹,仿佛时间在这里凝固,绿苔覆盖的石床,既是自然的馈赠,也是时间的见证。这样的描写,既展现了石屋洞的自然之美,也暗示了它与世隔绝的静谧与神秘。

最后一句“应有人不识书”,则以一种含蓄的方式表达了对知识与智慧的追求。在这样一个远离尘嚣、充满自然之美的地方,或许有人能在此找到心灵的归宿,或是领悟到超越文字的真理。这句话不仅是对石屋洞内潜在智者的想象,也是对读者的一种启发,鼓励人们去探索、去思考,寻找内心深处的答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石屋洞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充满哲思的意境,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于自然、历史、智慧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16536)

弘历(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董邦达西湖画册十四幅(其十一)积庆寺

竹泉幽绝处,往往有禅林。

叠石桥通径,蔓萝门对岑。

未瞻月轮相,遥听午钟音。

分付曹溪路,他年待重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题董邦达西湖画册十四幅(其十二)烟霞洞

高峰隆崇俯钱塘,往往旧迹称钱王。

布衣奋起保一方,识时知命归真皇。

林衣锦绣誇故乡,三世五王名姓扬。

两浙士女安农桑,嬉游鼓吹答韶光。

当时遗爱云不忘,豪争计夺事已往。

忏悔佛力资慈航,纷建梵宇金碧煌。

至今石屋烟霞苍,苔封碑字半存亡。

应真补塑狞龙降,梦僧告语殊荒唐。

慈氏便真能降祥,福善祸淫理有常。

䛕求宁媚可慨慷,无心随喜乃不妨,或与林壑增佳赏。

披图作歌怀古长,不殊胜处亲徜徉。

形式: 古风

题董邦达西湖画册十四幅(其十三)万松岭

翠临城郭迥盘云,老干千年赦斧斤。

湖色江声欣两得,吴山凤峤与平分。

岂争艳冶春光富,时有飕飗天籁闻。

我愿树人常似此,讲堂近接号敷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题董邦达西湖画册十四幅(其十四)紫阳洞

吴山景已佳,仙真洞尤奥。

紫霞每封户,初阳亦委照。

奇境固无穷,奚必皆亲到。

清游悉大略,薄旋从所好。

重展北门图,又领西湖要。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