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头菊

金屈卮边醉袖垂,秋云如幄贮仙姿。

寒生小靥回鸾动,香入流苏睡鸭移。

结绶巧承西颢曲,落钿羞带月支眉。

青霜为我催憔悴,银屋何人怨别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马祖常的《双头菊》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双头菊花的美丽与哀愁。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菊花在秋日中的独特魅力。

首句“金屈卮边醉袖垂”,以“金屈卮”这一酒器比喻菊花的枝干,形象地描绘出菊花在秋风中摇曳的姿态,仿佛是醉卧于金杯之旁,展现出一种优雅而略带忧郁的美态。接下来,“秋云如幄贮仙姿”一句,将秋天的云彩比作帷幕,用来衬托菊花的仙姿,进一步强调了菊花在秋季的独特气质。

“寒生小靥回鸾动,香入流苏睡鸭移”两句,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菊花在微寒中绽放的娇嫩与香气四溢的情景。小靥(指花瓣)轻轻摇动,仿佛鸾鸟在飞舞;香气弥漫,使得流苏(装饰物)似乎也随着香气飘动,一只沉睡的鸭子似乎也被香气唤醒。这些生动的细节描绘,不仅展现了菊花的美丽,也赋予了其生命感。

“结绶巧承西颢曲,落钿羞带月支眉”则通过巧妙的比喻,赞美了菊花在秋夜中的优雅与羞涩。结绶(系带)象征着菊花的坚韧与高洁,它巧妙地承受着西颢(西方天空)的曲调,表现出菊花在自然界的和谐共存。落钿(装饰品)在这里象征着菊花的花朵,它们羞涩地带着月光,仿佛在月色下低垂着眉眼,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柔情。

最后,“青霜为我催憔悴,银屋何人怨别离?”两句表达了对菊花命运的感慨。青霜催促着菊花逐渐凋零,银屋(可能是指菊花所在的环境或季节变化)中的人或许会因菊花的离去而感到哀伤。这两句既是对菊花命运的同情,也是对自然界万物更迭的深刻思考。

整体而言,《双头菊》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不仅描绘了双头菊花的美丽与哀愁,也蕴含了对自然、生命以及时间流转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258)

马祖常(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回族著名诗人。光州(今河南潢川)人。延佑二年,会试第一,廷试第二,授应奉翰林文字,拜监察御史。元仁宗时,铁木迭儿为丞相,专权用事,率同列劾奏其十罪,因而累遭贬黜。自元英宗硕德八剌朝至元顺帝朝,历任翰林直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江南行台中丞、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等职。为文法先秦两汉,宏瞻而精核,富丽而新奇,内容多制诏、碑志等类作品,诗作圆密清丽,除应酬之作外,亦有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

  • 字:伯庸
  • 籍贯:元代色目
  • 生卒年:1279~1338

相关古诗词

送忽都达儿著作祠岳渎

日长东观著书清,绛荐龙香为帝擎。

山□发灵银瓮出,河宫迎节马图明。

行观谣俗期星使,归奏蕃釐拜月卿。

千里楚乡乘传去,关人应识弃繻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和继学郎中送友归越中

蓟门东望海无波,谁许山人问薜萝。

雀舫春声留水燕,鹄袍秋影动天鹅。

鉴湖草满芙蓉少,鄞县潮来牡蛎多。

羞见京尘遮帽顶,羊裘亦欲换渔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挽何得之先生

手织乌纱日卖钱,全家閒住五云边。

伏生有女书空在,伯道无儿世共怜。

北市行歌花烂熳,西亭坐啸月婵娟。

少微光气今年闇,知是诗随过海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钱塘潮

石桥西畔竹棚斜,閒日浮舟阅岁华。

金凿悬崖开佛国,玉分飞瀑过人家。

风杉鹳下春鸣垤,雨树猿啼暝蹋花。

欲赁茭田来此住,东南更望赤城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