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崖洞

黄崖大洞埋古云,入去所履平如席。

其中玉髓尽可餐,只恐归来变为石。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陌]韵

翻译

黄崖深洞隐藏着古老的云雾,进去时脚下的路平整得像席子一样。
洞中充满了玉石般的精华,完全可以当作食物食用,只是怕出来后会变成石头。

注释

黄崖:形容山崖呈黄色,可能是因为岩石或土壤的颜色。
大洞:指一个宽敞的天然洞穴。
埋古云:指洞内深藏不露,仿佛被古代的云雾笼罩。
玉髓:比喻洞中的矿石或宝石般珍贵的物质。
餐:这里指食用,如同食物一般。
恐:担心,害怕。
归来:从洞中出来。
变为石:担心身体因为吸收了洞中的精华而石化。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仙境般的美丽之地——黄崖大洞,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诗人对于追求永恒与超脱尘世的向往。诗中的“埋古云”、“玉髓尽可餐”等意象,营造出一片神秘而又诱人的仙境氛围。

“黄崖大洞埋古云”,这里的“黄崖大洞”可能指的是一个深邃幽静的地方,而“埋古云”则给人以时光悠久、云雾缭绕之感,似乎这个地方已经被世人所遗忘,只有古老的云彩还在此处游荡。

“入去所履平如席”,诗中的“入去”意味着进入洞中,而“所履平如席”则形象地描绘了洞内的地面平坦如同铺好的席子,给人一种踏实而又温馨的感觉。这里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更有诗人对于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其中玉髓尽可餐”,“玉髓”在古代文化中常与仙境、长生不老等概念相联系,诗中的“尽可餐”则表达了对这种美好事物的无限渴望。这里的“餐”字,不仅是指食用,更有象征意义,意味着要完全拥有和体验这份美妙。

最后两句,“只恐归来变为石”,诗人在赞叹完洞中的奇景之后,突然转折表达了一种担忧。这里的“只恐”表明了诗人的内心深处对这种理想世界可能消逝的恐惧,而“归来变为石”则是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不满。这一转折,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情感深度,也让读者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超凡脱俗的黄崖大洞,抒发了诗人对于永恒与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揭示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收录诗词(863)

文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 字:与可
  • 号:笑笑居士
  • 籍贯: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
  • 生卒年:1018~1079年

相关古诗词

黄筌鹊雏

短羽已缡褷,弱胫方屴岌。

母也向何处,开口犹仰食。

形式: 五言绝句

黄蜀葵

锦江何日别,漆水今朝见。

清露染颜色,秋鹅一分浅。

形式: 古风

富乐山海师

上人者何人,富乐之禅客。

成都昔尝见,时已坐法席。

别来二十年,嗟此出处隔。

昨过芙蓉溪,舍楫得携策。

盘盘转危磴,上叩金仙宅。

林间识孤标,梵眼老愈碧。

引我翠壁下,煮茗拂藓石。

问之第二月,雄辩发古译。

无由从之游,不得蒙久益。

翻然入尘阓,俯首愧名迹。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富春山人为予道其所获石于江中者状甚怪伟欲予作诗言若可得持归刻其上当相与传无穷余夜坐平云阁是时山月清凛啼虫正苦余因此景物索笔砚为山人赋之

奇礓巑岏倚秋江,俗眼过几多所忽。

风霜锻鍊愈坚重,怒浪喷激不可没。

富春山人好尚古,见此便以作吾物。

镌镵牵挽置庭下,犀角鲸牙蛟蜃骨。

精金凝滑露筋膂,老玉磥砢开窍窟。

狂螭奔拿势夭矫,猛兕抟生气蓬勃。

山人誇我谓如此,欲我诗之惭拙讷。

何当走到山人家,抚月摩烟观突兀。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