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洞

藤梢蔓荒寒,藓花阴空青。

窈窕石窦中,两耳风雨并。

初闻声萧骚,活火急铜瓶。

再听逗馀响,万羽起寒汀。

我疑此山空,石脚连沧溟。

中有蛟龙蛰,鼻息隐雷霆。

又迓仙翁去,丹灶留岩扃。

至今炉鼎中,水火争不停。

山前老比丘,霜眉眼如萤。

能传古老语,濯我耳昕醒。

便欲慰尘凡,脱我随爽灵。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风水洞的神秘与幽静,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首句“藤梢蔓荒寒,藓花阴空青”以藤蔓和苔藓为背景,营造出一种荒凉而清新的氛围,暗示风水洞的隐蔽与原始。接着,“窈窕石窦中,两耳风雨并”描绘了洞穴内的景象,石窦深处,风声雨声交织,仿佛自然界的交响乐,充满了生命力。

“初闻声萧骚,活火急铜瓶”写出了初次听到的声音,如同风吹过铜瓶,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预示着接下来将有更多美妙的发现。紧接着,“再听逗馀响,万羽起寒汀”则进一步渲染了声音的深远和广阔,仿佛无数羽毛在寒冷的河滩上飘扬,形象生动。

“我疑此山空,石脚连沧溟”表达了诗人对风水洞所在环境的遐想,似乎山中空无一物,却与大海相连,充满了神秘感。接下来的“中有蛟龙蛰,鼻息隐雷霆”更是将想象推向高潮,蛟龙蛰伏于洞中,鼻息间蕴含着雷鸣般的能量,展现出一种强大的自然力量。

“又迓仙翁去,丹灶留岩扃”则引入了仙人的元素,暗示风水洞不仅是自然的奇迹,也是仙人活动的场所,丹灶和岩扃象征着修炼与道法的存在。

“至今炉鼎中,水火争不停”强调了风水洞内持续进行的某种仪式或修炼活动,水火相济,生生不息,体现了道家哲学中的和谐与平衡。

最后,“山前老比丘,霜眉眼如萤”描绘了一位年迈的僧侣,霜白的眉毛和闪烁的眼睛,既体现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内心的智慧与洞察力。他能够传递古老的言语,唤醒听者的意识,使他们更加警觉和清醒。

“能传古老语,濯我耳昕醒”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僧侣的敬仰之情,以及渴望通过聆听古老的话语来净化心灵,获得精神上的觉醒。

“便欲慰尘凡,脱我随爽灵”则是诗人的心愿,希望能够摆脱世俗的束缚,跟随心灵的指引,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风水洞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神秘之力以及对超然境界的向往,充满了哲理性和艺术性。

收录诗词(12)

司马槱(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佑中以苏轼荐,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入第五等,赐同进士出身。累迁河中府司理参军,终知杭州,卒于任。事迹见张耒《书事》(《张右史集》卷四七)。《全宋词》录其词二首

  • 字:才仲
  • 籍贯:陕州夏县

相关古诗词

蜕龙洞(其一)

雷雨何时起蛰龙,苍痕夭矫石岩空。

不绿嗜好寻刘累,定向人閒试叶公。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蜕龙洞(其二)

梅萼春前破,松髯雨后滋。

石崖鸣野鹤,竹坞窜香狸。

山脚重重转,溪流泯泯迟。

慇勤窥洞府,又得濯龙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题清泠轩

石冷苔生晕,风高竹度凉。

道人何处去,春色半沧浪。

形式: 五言绝句 押[阳]韵

游九锁

撩花踏水细寻香,閒逐孤云入翠冈。

九锁已深看更好,七人相对话应长。

百年空向尘埃老,五月聊乘洞府凉。

可笑潜川狂道士,未逢玉室与金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