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野次九逵韵

黄河互回折,青山时隐见。

行行次钜野,古服犹汉县。

空闻泽既猪,非复禹初甸。

野色浩无垠,忽复春风变。

春风不可稽,客子行亦倦。

黄金日以销,转觉青衫贱。

雨浊或胶舟,时行眺回堰。

惊吹捲平沙,河流激飞箭。

何处望神京,天涯云一片。

谁云千里遥,去去南风便。

形式: 古风 押[霰]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沿黄河而行,途经钜野时所见的壮丽景色与内心的感受。开篇“黄河互回折,青山时隐见”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黄河的蜿蜒曲折和青山的时隐时现,营造出一种壮阔而又神秘的氛围。接着,“行行次钜野,古服犹汉县”点明行程,同时通过“古服犹汉县”这一细节,暗示了历史的悠久与文化的传承。

“空闻泽既猪,非复禹初甸”两句,诗人通过传说中的“泽既猪”与“禹初甸”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感慨,同时也暗含着对古代治理理念的追思。接下来,“野色浩无垠,忽复春风变”则描绘了广阔无边的原野景象,以及季节更迭带来的微妙变化,体现了大自然的生生不息。

“春风不可稽,客子行亦倦”表现了诗人旅途的疲惫与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之间的矛盾心情。随后,“黄金日以销,转觉青衫贱”一句,运用比喻手法,表达了时光流逝、人生价值的思考,以及对官场地位的淡然态度。

“雨浊或胶舟,时行眺回堰”描述了雨天航行的困难与诗人偶尔停泊、眺望的场景,进一步丰富了旅途的体验。最后,“惊吹捲平沙,河流激飞箭”以动态的画面展现了黄河的汹涌澎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何处望神京,天涯云一片”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京城的向往与思念,而“谁云千里遥,去去南风便”则以轻松的口吻回应了这种情感,展现出诗人豁达的心境与对未来的乐观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旅行体验与内心世界,既有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是一首富有意境与情感深度的作品。

收录诗词(820)

文徵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壁(或作璧)。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字:徵明
  • 籍贯:因先世衡山
  • 生卒年: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先大父常有宿汶上之作今日次开河盖汶上地也舟中阅先集敬次其韵

日暮风霾欲涨天,独临古渡意悽然。

春光三月行当暇,客子长途未息肩。

白漫河流还岸岸,绿垂杨柳自芊芊。

当年汶上城何处,一抹斜阳万树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过张秋追怀武功先生遗迹

投薪沉铁事悠悠,巨埽千寻压上流。

河济从来天下尽,江淮今入地中流。

当时物论轻文士,千载行人仰壮猷。

人事几回桑海异,依然高碣镇东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魏家湾有感

博平县里侍亲时,四十年来两鬓丝。

竹马都非前日梦,枯鱼空负此生悲。

已无父老谈遗事,独有声名系去思。

憔悴平生尘土迹,魏湾流水会能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柳色

漫说鹅儿色似油,何如杨柳绿幽幽。

初收宿雨浓于染,远映新波翠欲流。

十里蝉声溪上路,一痕斜照驿边楼。

莫言濯濯无人爱,别有春光在御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