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读易

伏羲三十馀万岁,传者太山一毫芒。

春秋虽自鲁麟绝,礼乐盖先秦火亡。

孟轲财能道封建,孔子已不言鸿荒。

于虖易学幸未泯,安得名山处处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伏羲活了三十多万年,他的传承就像泰山的一丝微光。
虽然春秋时期鲁国麒麟的出现已经消失,礼仪音乐在秦朝之前就已焚毁。
孟子只能谈论封建制度,而孔子已经不再提及远古洪荒时代。
幸好《易经》的知识还没完全消亡,但何处才能找到像名山一样珍藏的经典呢?

注释

伏羲:古代传说中的创世神。
馀万岁:极言寿命之长。
传者:传承者。
太山:泰山,象征崇高和永恒。
毫芒:极其微小的部分。
鲁麟:鲁国的麒麟,古人认为是吉祥的象征,此处指代儒家文化。
绝:消失。
礼乐:古代的礼仪和音乐。
先秦:秦朝之前的时期。
火亡:被大火(秦始皇焚书坑儒)所毁灭。
孟轲:孟子,儒家重要人物。
封建:指分封制。
孔子:孔子,儒家创始人。
鸿荒:远古洪荒时代,形容世界初开时的状态。
易学:《易经》,古代哲学经典。
幸未泯:幸运地没有灭绝。
名山:古代典籍常比喻为名山,象征着珍贵和深远。
藏:隐藏或保存。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的《元日读易》,主要通过历史典故和哲学思考,表达了对古代文明传承与易学命运的感慨。首句“伏羲三十馀万岁”提及远古神话中的伏羲,暗示时间的悠久;“传者太山一毫芒”则形象地描绘了知识传承的微小与艰难。接下来,“春秋虽自鲁麟绝,礼乐盖先秦火亡”暗指历史变迁,儒家经典如《春秋》中的瑞兽“麒麟”消失,礼乐制度在秦朝焚书坑儒中可能遭受重大损失。

诗人接着提到孟子试图阐述封建制度,而孔子对于远古洪荒时代的讨论已经不再被提及,表明传统文化的断裂。然而,“于虖易学幸未泯”表达出对易学这一古老学问幸存的庆幸,希望它能在后世继续发扬光大。“安得名山处处藏”则是对理想中学术文化得以妥善保存和传承的期盼,希望能有更多地方珍藏这些宝贵的知识。

整首诗以历史为背景,寓含了对传统文化延续的忧虑与期待,体现了陆游深厚的历史人文情怀。

收录诗词(9386)

陆游(宋)

成就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经历

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

  • 字:务观
  • 号:放翁
  • 籍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 生卒年:1125—1210

相关古诗词

公无渡河

大莫大于死生,亲莫亲于骨肉。

河不可凭兮非有难知,言之不从兮继以痛哭。

望云九井兮白浪嵯峨,刳肝沥血兮不从奈何。

秋风飒飒兮纸钱投波,从公于死兮下饱蛟鼍。

形式: 乐府曲辞

六十吟

人生久矣无百年,六十七十已为寿。

嗟予忽忽蹈此境,衰发如蓬面枯瘦。

孤松摧折老涧壑,病马凄凉依栈豆。

尚无筹策活目前,岂有功名付身后。

壁疏风入灯焰摇,地炉火尽寒萧萧。

胸中白虹吐千丈,庭树叶空衣未纩。

形式: 古风

六月一日晓赋

视夜明星高,蝉声满庭树。

残骸幸差健,散发穿两屦。

岩扉手自开,曳杖得徐步。

碧瓦浮青烟,圜荷泻残露。

草木无俗姿,鸡犬共幽趣。

儿来问晨炊,一笑挥使去。

形式: 古风

六月二十五日晓出郊

剑南作客岁再淹,正如病翼遭?黏。

短衣射虎性所乐,不耐龌龊垂车幨。

今晨偶出得一快,欣然意若脱楚钳。

晓星已疏更磊磊,残月欲尽犹纤纤。

鸡鸣已与夜漏断,鸦起似逐朝阳暹。

扬鞭走马忘老惫,自笑狂疾何由砭。

形式: 古风 押[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