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其二)

苕霅水能清,更有人如水。秋水横边簇远山,相对盈盈里。

溪上有鸳鸯,艇子频惊起。何似收归碧玉池。长在阑干底。

形式: 词牌: 卜算子

翻译

苕溪和霅溪的水是清澈的,更是有人像水这样清澈啊。秋天的江湖水横在天边簇拥着远处的山阿,相对映着十分美好。
溪水上有鸳鸯,小船驶来他们被频频惊起。鸳鸯们回到碧玉色的池子里,生长在栏杆下面如何呢。

注释

苕霅:苕溪和霅溪的并称。
是唐代张志和的隐居之处。
盈盈:形容美好貌。
艇子:小船。
阑干:即栏杆设在楼阁或路边水边。
李白《清平调词》:沉香亭北倚阑干。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田园图,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苕霅水能清,更有人如水。" 这两句开篇便点明了主题,苕霅水清澈见底,不仅水清,而且有人性情如同这水一样纯洁。这里的人不只是泛指,而是诗人心目中理想的伴侣,相互之间情深似水。

"秋水横边簇远山,相对盈盈里。" 秋天的水流平静地延伸到远处的山峦,两岸相对,水光闪烁,如同满溢的情感充盈在诗人的心中。

"溪上有鸳鸯,艇子频惊起。" 鸳鸯是形影相随的象征,它们的出现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然而,当小船经过时,它们却频频惊飞,这反映出即便是在宁静的自然环境中,也难免有外界干扰。

"何似收归碧玉池,长在阑干底。"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如同将美好的事物收入心中的碧玉池中,永远珍藏,不再受到外界的打扰。阑干底下,可以理解为心灵深处的安静之地。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精致的自然写生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纯净、宁静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美好事物永恒保存的渴望。

收录诗词(514)

吴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 号:履斋
  • 籍贯:宣州宁国(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95—1262

相关古诗词

卜算子(其一)

春事到西湖,处处梅花笑。

抖擞长安车马尘,眼底青山好。

身世两悠悠,岁月闲中老。

极目烟波万顷愁,此意谁知道。

形式: 词牌: 卜算子

千秋岁

水晶宫里。有客闲游戏。溪漾绿,山横翠。

柳纾阴不断,荷递香能细。

撑小艇,受风多处披襟睡。回首看朝市。

名利人方醉。蜗角上,争荣悴。

大都由命分,枉了劳心计。

归去也,白云一片秋空外。

形式: 词牌: 千秋岁

小重山

溪上秋来晚更宜。夕阳西下处,碧云堆。

谁家舟子采莲归。双白鹭,惊起背人飞。

烟水渐凄迷。渔灯三数点,乍明时。

西风一阵白蘋湄。凝伫久,心事有谁知。

形式: 词牌: 小重山

小重山.己未六月十四日老香堂前月台玩月

碧霄如水月如钲。今宵知为我,特分明。

冰壶玉界两三星。清露下,渐觉湿衣轻。

高树点流萤。秋声还又动,客心惊。

吾家水月寄昭亭。归去也,天岂太无情。

形式: 词牌: 小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