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妙虚道士诗

我爱高人巧卜居,林烟深处着精庐。

煎茶石鼎客当酒,斸笋竹篱自荷锄。

隐几要同吾丧我,凿池戏问子非鱼。

高山流水知音少,欲去频听辄驾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翻译

我热爱智者选择的居所,它隐藏在茂密的树林深处。
客人用石鼎烹茶代替酒,我在竹篱边挖笋亲自劳作。
闲时倚着几案,仿佛与自我一同消失,挖池嬉戏中质疑自己是否如鱼。
像高山流水般知音难觅,每次想离开都忍不住驾车再听这里的风声。

注释

我:主语,指诗人自己。
高人:指有智慧的人。
卜居:选择居住地。
精庐:精致的小屋。
煎茶:煮茶。
石鼎:石头制成的煮茶器。
客当酒:客人以茶代酒。
斸笋:挖竹笋。
荷锄:扛着锄头。
隐几:倚着几案。
丧我:忘却自我。
子非鱼:出自《庄子》, 指自我怀疑。
知音:理解、共鸣的人。
欲去:想要离去。
辄驾车:总是驾车前往。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隐逸生活的画面,诗人金履祥以赞赏的口吻表达了对王妙虚道士选择在深山林中过着简朴而高雅生活的敬仰。首句“我爱高人巧卜居”直接表达了对道士智慧选址的钦佩,他选择了一个远离尘嚣的隐秘之处建造了他的居所。

接下来的两句“林烟深处着精庐,煎茶石鼎客当酒”,进一步描绘了道士的生活场景,他在竹篱环绕的环境中,用石鼎煮茶,视之为佳酿,体现了其超然物外的闲适态度。

“斸笋竹篱自荷锄”写道士亲自挖笋,自食其力,体现了他的勤劳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而“隐几要同吾丧我”则揭示了道士追求的精神境界,他希望在静坐中达到忘我之境。

“凿池戏问子非鱼”一句,通过与自然的互动,寓言般地表达了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最后,“高山流水知音少,欲去频听辄驾车”以“高山流水”典故,感叹知音难觅,但诗人仍愿驾车频繁来访,表达了对王妙虚道士深厚的情谊和对其生活方式的向往。

整体来看,这首诗赞美了道士的隐逸生活,体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知音的理解和珍视。

收录诗词(86)

金履祥(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和王希夷庐陵观梅

岁寒堂前桂树秋,秋风浩荡君西游。

羡君充此四方志,望尘何异登瀛洲。

人生难得心相识,况君与我心相得。

君心谁似惟梅花,雪霜不改馨香德。

顾我思君日几寻,岁寒又见梅花春。

见梅不见故人面,空咏梅花如故人。

月明千里虽同致,畴昔追随今少异。

始信灯窗朝暮同,此会人生良匪易。

噫吁嘻,安得彼此长似岁寒枝,清芬处处同襟期。

形式: 古风

送金簿解官归天台五首(其一)

昆崙派南条,东走欲无极。

海气薄回峦,清淑转郁积。

嵬嵬天台山,东表千万尺。

其上有仙灵,其下有英特。

伊人天一方,从往恨未即。

渺渺隔苍山,跂予三叹息。

形式: 古风

送金簿解官归天台五首(其五)

白云苍山东,归骖迈长道。

采采斑斓衣,怡怡华萼耀。

俯仰浩无怍,归来岂不好。

正疑税驾初,已有徵车召。

努力崇明德,勋庸良自保。

我亦志四方,匪伊瞻旗纛。

形式: 古风

送金簿解官归天台五首(其四)

自从夫君来,二惠亦骖乘。

天台本多贤,君门独何盛。

大儿十四龄,神气极凝莹。

温然荆山璆,可续虞磬韵。

小儿年十一,磊朗益自俊。

壮气已食牛,风蹄期奋迅。两载辱交从,一朝随归?。

相见复何时,相别涕其陨。

美质不可恃,学问无穷尽。

少小日易逾,德业须自竟。

执手独徊徨,愧无珠玉赠。

归哉各努力,教忠家有训。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