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江百咏(其九十一)蔡伦宅

竹简韦编写六经,不知何用捣枯藤。

自从杵臼深藏后,采楮舂桑事已更。

形式: 七言绝句

翻译

竹简上刻录着六经的内容,不知为何又要捣碎枯藤。
自从捣药的杵臼被深深隐藏,采集树皮和桑叶的劳作已经改变。

注释

竹简:古代书写材料,用竹片编成。
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串联起来。
六经:儒家经典著作,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
捣:用力砸或研磨。
枯藤:干枯的藤蔓,用于制作药材。
杵臼:古代用来捣碎药物或粮食的工具。
深藏:隐秘存放,不再使用。
采楮:采摘树皮(楮皮),用于造纸。
舂桑:用杵臼捣碎桑叶,用于制作蚕丝的原料。
事已更: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隐居养性的生活状态。开篇“竹简韦编写六经,不知何用捣枯藤”,表明诗人对古籍的研习已经到了极致,但却感到这些知识似乎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用途相去甚远,只是一种无用的堆积。这里,“六经”通常指的是儒家经典,如《易经》、《书经》等,而“捣枯藤”则是古人编写竹简的一种方式,枯藤可能象征着已经失去了生命力的知识体系。

接着,“自从杵臼深藏后,采楮舂桑事已更”,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俗生活的放弃。这里,“杵臼”是古代女子捣米的工具,而“深藏”则意味着远离尘嚣;“采楮舂桑”则是指采摘植物、纺织等田园生活,"事已更"表明诗人已经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彻底改变,转向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田园生活。

整首诗通过对知识与现实、世俗与隐居的反思,展现了一种超脱物欲、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诗中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敬重,也蕴含着对于现实社会的批判和逃避。在宋代文人眼中,这样的生活选择是理想化的隐逸之路。

收录诗词(131)

阮阅(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舒城(今属安徽)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北宋末前后在世。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榜名美成),做过钱塘幕官,自户部郎官责知巢县,宋徽宗宣和中任郴州知州。南宋建炎初,(公元1127年)以中奉大夫知袁州。致仕后定居宜春。初至,讼牒颇繁,乃大书“依本分”三字,印榜四城墙壁。郡民化之,谤四厅为无讼堂

  • 籍贯:自号散翁亦称松菊道
  • 生卒年:约公元1126年前后在世

相关古诗词

寄郑良佐

书生著书贪日课,文士卖文救穷饿。

青楼歌酒属富儿,不意此名君乃荷。

风波平地自谁始,一倡从知百人和。

东鲁男子旧修谨,南郡诸生底逋播。

平安敢烦街吏报,洁白长赓楚人些。

流言不计两曾参,机上慈亲枉惊堕。

阮舍尤须办南北,杜冠可无分小大。

宁知宋玉笑登徒,或指宣尼作阳货。

璧亡误使张仪去,兵利徒为少卿祸。

违从兄食祇厚诬,偿同舍金聊引过。

无黥可息劓可补,未信白璧青蝇涴。

君不见吾宗孟公士所倾,亦有俗子惊人坐。

形式: 古风

洞仙歌.赠宜春官妓赵佛奴

赵家姊妹,合在昭阳殿。因甚人间有飞燕。

见伊底,尽道独步江南,便江北、也何曾惯见。

惜伊情性好,不解嗔人,长带桃花笑时脸。

向尊前酒底,得见些时,似恁地、能得几回细看。

待不眨眼儿、觑著伊,将眨眼底工夫,剩看几遍。

形式: 词牌: 洞仙歌

减字木兰花.冬至

晓云舒瑞,寒影初回长日至。罗袜新成,更有何人继后尘。

绮窗寒浅,尽道朝来添一线。秉烛须游,已减铜壶昨夜筹。

形式: 词牌: 减字木兰花

眼儿媚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干。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形式: 词牌: 眼儿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