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秦望山

南登秦望山,目极大海空。

朝阳半荡漾,晃朗天水红。

溪壑争喷薄,江湖遰交通。

而多渔商客,不悟岁月穷。

振缗迎早潮,弭棹候长风。

予本萍泛者,乘流任西东。

茫茫天际帆,栖泊何时同。

将寻会稽迹,从此访任公。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翻译

我向南攀登秦望山,极目远眺大海无边。
朝阳在海面半隐半现,照得水面波光粼粼,天水一片火红。
山谷溪流竞相涌动,江河湖泊相连相通。
这里渔商往来频繁,却浑然不知时光匆匆。
我挥动绳索迎接早潮,停船等待大风起航。
我本如浮萍随波逐流,任凭西东漂泊无定。
遥望天边的孤帆,何时能与它一同栖息停泊。
我将追寻会稽古迹,从此地寻找任公的踪影。

注释

秦望山:地名,位于浙江绍兴。
极大海空:形容视野开阔,大海无边。
朝阳:早晨的太阳。
晃朗:明亮,清澈。
喷薄:形容水势汹涌。
遰交通:相连相通,指水路交通。
渔商客:捕鱼和做买卖的人。
岁月穷:时光流逝,岁月匆匆。
振缗:摇动绳索,指捕鱼或航海。
弭棹:收起船桨,准备航行。
萍泛者:比喻随波逐流的人。
栖泊:停留,停泊。
会稽迹:会稽古迹,指古代文化遗址。
任公:可能指任公子,古代传说中的大鱼之神。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雄浑壮丽的自然景观和诗人登高望远的情景。开篇“南登秦望山,目极大海空”两句,诗人站在秦望山上,从南向北眺望,视线所及之处是辽阔的大海和无垠的天空,这种开阔的视野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接下来的“朝阳半荡漾,晃朗天水红”则描绘了早晨阳光照耀下的山川湖泊,一切都在金红色的光辉中闪烁,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

“溪壑争喷薄,江湖遰交通”两句,通过溪流与山谷间竞相汹涌、江湖之间交织成网的动态画面,展示了自然界的活力和连贯性。紧接着,“而多渔商客,不悟岁月穷”则转向人事,指出尽管有许多行走于此的渔夫商旅,但他们却未能领会到时光易逝、岁月匆匆。

“振缗迎早潮,弭棹候长风”两句,用了动作和静待来形容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感应与期待。其中,“振缗”是整理船帆,“弭棹”则是放下船桨,这些行为都体现出一种顺应自然、等待时机的心境。

“予本萍泛者,乘流任西东”表达了诗人本身就是一位随波逐流的游子,对于行走的方向毫无执着,只是顺应水流任意漂泊。最后,“茫茫天际帆,栖泊何时同。将寻会稽迹,从此访任公”则展现了诗人对于远方的向往和对古人足迹的追寻之心。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勾勒出诗人超然物外、怀抱大志的情怀,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淡泊明志、胸襟开阔的人生态度。

收录诗词(12)

薛据(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省署开文苑,沧浪学钓翁。

穷冬时短晷,日尽西南天。

形式:

杂歌谣辞(其一)古歌

美人闭红烛,独坐裁新锦。

频放剪刀声,夜寒知未寝。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寝]韵

写真寄夫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

已经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善卷祠

子长爱奇故不收,况乃著论非许由。

先生踪迹重埋没,引舜作證应点头。

天下大器尚不欲,万古虚名岂愿留?

江北漫空山不静,说著高风簪可投。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