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贾相公览杜工部北征篇

唐家六叶太平罢,宫艳醉骨恬无忧。

阿荦诟天翠华出,模糊战血腥九州。

乾疮坤痍四海破,白日杀气寒飕飗。

少陵背贼走行在,采梠拾橡填饥喉。

眼前乱离不忍见,作诗感慨陈大猷。

北征之篇辞最切,读者心陨如摧辀。

莫肯念乱小雅怨,自然流涕袁安愁。

才高位下言不入,愤气郁屈蟠长虬。

今日奔亡匪天作,向来颠倒皆庙谋。

忠骸佞骨相撑拄,一燎同烬悲昆丘。

相君览古慨前事,追美子美真诗流。

前王不见后王见,愿以此语贻千秋。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翻译

唐朝盛世结束,宫廷繁华不再,醉生梦死无人忧虑。
贵族阿荦指责天子出行,战争混乱,鲜血染遍九州大地。
天地疮痍,四海破碎,白日里弥漫着杀伐之气,寒冷刺骨。
杜甫逃离贼乱之地,沿途采集野果充饥,心中满是忧虑。
眼见世间动荡,他不忍目睹,写下诗歌表达深深感慨。
他的《北征》诗文尤为深切,触动读者内心,如同车轮断裂般痛苦。
人们不愿忆起乱世中的哀怨,像袁安那样独自悲伤。
才华横溢却地位低下,言论被压制,愤怒之情郁结如盘龙。
今日的逃亡并非天意,而是朝廷决策失误导致。
忠臣与奸佞共存,最终一同毁灭,令人悲痛。
宰相感叹历史,追慕杜甫的诗歌精神。
过去的君王无法见到未来的,希望这些话语流传千秋万代。

注释

太平:盛世和平。
宫艳:宫廷的繁华。
翠华:天子的仪仗。
模糊:混乱不清。
乾疮坤痍:天地疮痍,形容战乱后的景象。
摧辀:比喻心碎或崩溃。
小雅:指《诗经》中的《小雅》篇,常用来象征忧国忧民的情感。
袁安愁:袁安因雪中贫困而忧虑,此处借指深沉的忧患意识。
蟠长虬:形容愤怒情绪纠结如盘龙。
庙谋:朝廷的决策。
昆丘:古代神话中的山名,此处象征国家或民族。
子美:杜甫字子美。
贻:遗留,赠予。

鉴赏

诗人通过描绘唐家六叶的太平景象,反衬出战乱带来的荒凉与痛苦。"宫艳醉骨恬无忧"一句,表现了统治阶级在战争中依然享乐无忧,而"阿荦诟天翠华出"则暗示着战争的硝烟和动乱。在"模糊战血腥九州"中,诗人强烈地抒发了对战乱的憎恶之情。

接下来的"乾疮坤痍四海破,白日杀气寒飕飗"两句,生动地描绘了战争带来的毁灭与寒冷的气氛。"少陵背贼走行在,采梠拾橡填饥喉"则是对战乱中人民苦难生活的一种刻画。

诗人通过"眼前乱离不忍见,作诗感慨陈大猷"表达了自己对这种景象的深切感慨和悲哀。"北征之篇辞最切,读者心陨如摧辀"则是对杜甫《北征》一诗的高度评价,认为其言辞之切中肯,可以撞击人心。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乱世小雅的不满,以及才高而不得志的愤懑。"忠骸佞骨相撑拄,一燎同烬悲昆丘"则是对忠良与奸佞相互倾轧、国家将要崩溃的深切忧虑。

最后,诗人通过"相君览古慨前事,追美子美真诗流"呼吁人们反思历史,追忆美好的过去,并赞扬杜甫的诗歌流传千古。"前王不见后王见,愿以此语贻千秋"则是对未来的一种期待和寄托。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太平与战乱,抒发了诗人对于战争毁灭性的深刻批判,以及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切。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于才华不能得到施展的悲哀,以及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收录诗词(1582)

宋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后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天圣二年进士,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书成,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景文,与兄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

  • 字:子京
  • 籍贯: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
  • 生卒年:998~1061

相关古诗词

和登山城望京邑

子牟怀魏阙,陈咸思帝城。

他乡岂不美,吾土乐所生。

况复抚凋节,凭高怀上京。

山川不可见,葱郁凝神县。

紫气抱关回,玉斗侵城转。

负羽长杨猎,撞钟平乐宴。

高冠照华蝉,英俊皆比肩。

朝奏主父牍,夜召贾生贤。

五侯交荐币,诸公亟为言。

我生流离极,十年悲去国。

叶愿洛阳飞,鱼宁武昌食。

当弃关下符,一对危言策。

形式: 古风

咏史

古有容容福,人讥龊龊员。

生能巧非奏,死戒直如弦。

欲重高门地,非论媚灶天。

诗书大儒冢,丝竹后堂旃。

东阁翻刍马,西园窃富钱。

道谋谁执咎,户选不因贤。

朱鼓成妖日,羌鹖入贺年。

须防反室诏,终取阖门怜。

异日谗成锦,先时默似蝉。

空贻后人叹,流涕掩青编。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咏西湖上寄颍州相公

湖边烟树与天齐,独爱湖波照影时。

崖蒋渚蘋春披靡,佛楼僧阁暝参差。

相君万一来湖上,手弄潺湲更忆谁。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夜分不寐二首(其二)

西风已飘上林叶,北斗直挂建章城。

愁人底事最堪恨,络纬啼时无妇惊。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