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令(其一)麓峰秋眺

夕阳在地,认衣痕人影,与山争绿。

已是秋光将尽了,开遍岩天晚菊。

红叶中间,碧云下上,着个樵家屋。

输他儿女,能消这样清福。

经过秋士祠荒,夏王碑坏,吊古愁千斛。

眼底千年成代谢,几辈牢骚如仆。

读画烟明,游仙月冷,静抱泉声宿。

此间招隐,愿歌桂树遗曲。

形式:

鉴赏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秋日傍晚的山野景象。"夕阳在地,认衣痕人影,与山争绿",寥寥数语勾勒出夕阳余晖洒落山林,人影斑驳,与翠绿的山色相映生辉的画面。"秋光将尽","岩天晚菊"盛开,展现出秋意阑珊的时节,色彩斑斓而富有生机。

词中对景物的描绘细致入微,"红叶中间,碧云下上,着个樵家屋",描绘了红叶点缀的山间小屋,显得宁静而温馨。作者感叹,那寻常人家的儿女能享受这份清闲宁静的生活,实为难得的福分。

接下来,词人转向历史遗迹,"秋士祠荒,夏王碑坏",流露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吊古愁千斛",表达了深深的忧思。词人借古抒怀,感叹世事变迁,个人情感如同滔滔江水。

"读画烟明,游仙月冷",以月夜读书和想象中的仙游,寄托超脱尘世的愿望,"静抱泉声宿"则进一步渲染出清幽的氛围。最后,词人表达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希望能像古人那样歌咏自然,传承隐逸文化的精髓。

总的来说,这首《百字令》(其一)麓峰秋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融入了历史沉思和个人情感,展现了词人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敬仰。

收录诗词(612)

易顺鼎(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实父、中硕,、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 字:实甫
  • 号:忏绮斋
  • 籍贯:龙阳(今湖南汉寿)
  • 生卒年:1858~1920

相关古诗词

百字令(其二)

麓宫高处,指遥天一白,湘流浩浩。

砧杵长沙三万户,不似此间秋好。

如此江山,几何岁月,都向愁中老。

半空吹笛,僧楼云气围绕。

且将上界星辰,下方烟雨,收拾归怀抱。

莫把登临无限感,换了尊前年少。

屈贾词章,朱张理学,大半知名早。

问来袖手,暮霞几朵红悄。

形式:

城头月.灵均祠

荒祠落叶歌延伫。想见愁眉宇。

上帝无言,美人何处。湘水流终古。

鬼镫数点摇秋雨。薜荔寒如许。

一卷离骚,夜深时读。似共灵均语。

形式:

四字令

冰轮一弦。冰徽七弦。水仙花下来弹。算知音最难。

烟痕翠峦。霜痕碧阑。秋晓风露高寒。与嫦娥共闲。

形式:

清平乐

倦修箫谱。那得闲情绪。数点冷萤青绿处。

摇得秋魂如雨。衾窝著手成冰。压梦更阑不成。

才要思量便黑,小红楼上疏镫。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