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中丞赴楚州

缇骑朱旗入楚城,士林皆贺振家声。

儿童但喜迎宾守,故吏犹应记姓名。

万顷水田连郭秀,四时烟月映淮清。

忆君初得昆山玉,同向扬州携手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身着红色旗帜的骑兵进入楚地城池,文人士大夫都为他家族声誉的振兴而欢呼。
孩子们只欢喜迎接宾客,老部下还清楚记得他的名字。
广阔的水田连着城郭的美景,四季的烟雾和月色映照着清澈的淮河。
想起你初次得到昆山的美玉,我们曾一同在扬州手牵手漫步。

注释

缇骑:身着红色骑兵服饰。
朱旗:红色旗帜。
士林:文人士大夫群体。
振家声:提升家族声誉。
儿童:小孩子。
迎宾守:迎接宾客。
故吏:过去的下属或官员。
姓名:名字。
万顷:大片。
郭秀:城郭周围的秀丽景色。
烟月:烟雾和月色。
淮清:淮河水清澈。
忆:回忆。
昆山玉:比喻珍贵的人才或物品。
携手行:手牵手一起行走。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名为《送李中丞赴楚州》。诗中描绘了一幅欢快的送别场景,通过对自然美景和人物活动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的深厚情谊。

首句“缇骑朱旗入楚城”生动地展现了将要离去的李中丞带领着鲜明的红色队伍进入楚城的情景。"士林皆贺振家声"则显示出诗人对友人的赞赏和社会对其家庭背景的认可。

“儿童但喜迎宾守,故吏犹应记姓名”两句表达了当地百姓对于李中丞到来的欢迎态度,以及官吏们对他名字的熟悉程度。这里通过儿童和老吏的角度,不仅展示了李中丞的威望,也反映出诗人对友人的尊重。

“万顷水田连郭秀,四时烟月映淮清”则是对楚州自然风光的描绘,通过壮丽的景色来衬托离别的情感。这里“万顷水田”、“四时烟月”、“淮清”都塑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美不胜收的画面。

最后,“忆君初得昆山玉,同向扬州携手行”两句则是诗人对友情的一种回忆和寄托。昆山玉象征着珍贵与纯洁,通过这次共同的经历,诗人表达了对李中丞深厚的情感,以及希望未来能够再次携手同行的美好愿望。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才华,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种深情和珍贵的人际关系。通过对自然景物与人事变迁的细腻描绘,刘禹锡成功地将送别之情融入诗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深度。

收录诗词(810)

刘禹锡(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字:梦得
  • 籍贯: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
  • 生卒年:772-842

相关古诗词

送李友路秀才赴举

谁怜相门子,不语望秋山。

生长绮纨内,辛勤笔砚间。

荣亲在名字,好学弃官班。

伫俟明年桂,高堂开笑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送李尚书镇滑州

南徐报政入文昌,东郡须才别建章。

视草名高同蜀客,拥旄年少胜荀郎。

黄河一曲当城下,缇骑千重照路傍。

自古相门还出相,如今人望在岩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送李庚先辈赴选

一家何啻十朱轮,诸父双飞秉大钧。

曾脱素衣参幕客,却为精舍读书人。

离筵雒水侵杯色,征路函关向晚尘。

今日山公旧宾主,知君不负帝城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送周使君罢渝州归郢州别墅

君思郢上吟归去,故自渝南掷郡章。

野戍岸边留画舸,绿萝阴下到山庄。

池荷雨后依香起,庭草春深绶带长。

只恐鸣驺催上道,不容待得晚菘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