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尚书镇滑州

南徐报政入文昌,东郡须才别建章。

视草名高同蜀客,拥旄年少胜荀郎。

黄河一曲当城下,缇骑千重照路傍。

自古相门还出相,如今人望在岩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南徐官员进入文昌庙,东郡亟需人才另建殿堂。
起草诏书声名显赫如蜀地来客,年轻将领威望胜过荀爽郎。
黄河弯弯曲曲流经城下,众多骑兵照亮了道路两旁。
自古以来宰相之家多出宰相,如今人们的期望聚焦于朝廷高层。

注释

南徐:古代行政区划,今江苏南京一带。
文昌:古代官署名,掌管文教事务。
东郡:古代地区名,今河南东部。
建章:宫殿名,此处指新建的官署。
视草:起草文书。
蜀客:来自四川的客人,借指有才华的人。
拥旄:手持旄节,古代武将的象征。
荀郎:荀爽,东汉名士,此处泛指有才华的年轻人。
黄河:中国第二大河。
缇骑:穿红色或紫色衣服的骑兵,代指官府人员。
路傍:路边。
相门:世代为相的家庭。
岩廊:宫殿的走廊,比喻朝廷高位。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名为《送李尚书镇滑州》。诗中描绘了送别时的情景和对友人的赞美。

"南徐报政入文昌,东郡须才别建章。"

这一句表明李尚书即将赴任之地的重要性,以及他个人才能的杰出。南徐指的是南徐州,即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是唐代的一个重要行政区划。而报政意味着李尚书将要向朝廷汇报地方政务,显示其职责重大。东郡则是古地名,对应现在的河南省沁阳县一带。须才别建章则是指李尚书在东郡有着非凡的才能,将会开创新的篇章。

"视草名高同蜀客,拥旄年少胜荀郎。"

这里诗人用视草和拥旄来形容李尚书的才华和气质。视草指的是古代用以比喻人的名字,如同蜀地之美;而拥旄则是古代将领所佩戴的一种装饰,象征着权力和尊贵。荀郎指的是战国时期的著名辞赋家荀子,这里暗示李尚书年轻有为,更胜过古人。

"黄河一曲当城下,缇骑千重照路傍。"

这一句描绘了送别时的地理环境和壮观景象。黄河在唐代也是一条重要的交通线,而“一曲”则是指黄河的一段弯曲部分,这里作为城下的地标。而缇骑,即装饰华丽的马匹,千重照路傍,则形容了送行者众多、场面壮观。

"自古相门还出相, 如今人望在岩廊。"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对李尚书未来前程的美好祝愿。“自古相门”指的是历史上许多杰出的宰相和官员,他们往往是门第之光。这里的“还出相”意味着希望李尚书也能成为一位杰出的相国。而“如今人望在岩廊”则表达了人们对他未来的期望,岩廊形容的是一种坚固、雄伟的建筑,也象征着稳固和长久。

收录诗词(810)

刘禹锡(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字:梦得
  • 籍贯: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
  • 生卒年:772-842

相关古诗词

送李庚先辈赴选

一家何啻十朱轮,诸父双飞秉大钧。

曾脱素衣参幕客,却为精舍读书人。

离筵雒水侵杯色,征路函关向晚尘。

今日山公旧宾主,知君不负帝城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送周使君罢渝州归郢州别墅

君思郢上吟归去,故自渝南掷郡章。

野戍岸边留画舸,绿萝阴下到山庄。

池荷雨后依香起,庭草春深绶带长。

只恐鸣驺催上道,不容待得晚菘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送周鲁儒赴举诗

宋日营阳内史孙,因家占得九疑村。

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

自握蛇珠辞白屋,欲凭鸡卜谒金门。

若逢广坐问羊酪,从此知名在一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送国子令狐博士赴兴元觐省

相门才子高阳族,学省清资五品官。

谏院过时荣棣萼,谢庭归去踏芝兰。

山中花带烟岚晚,栈底江涵雪水寒。

伯仲到家人尽贺,柳营莲府递相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