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庭圭对曹子方诗集的题跋,通过对曹子方诗歌艺术的赞赏,展现了对古代文人风骨与才华的钦佩。诗中以“横槊当年知阿瞒”开篇,巧妙地将曹子方与曹操相提并论,暗示了曹子方在文学上的雄心与才情。接着,“后来谁复识波澜”一句,表达了对曹子方诗歌深邃意境的赞叹,认为其作品如同波澜壮阔,难以被后来者完全理解或欣赏。
“两苏门地陪高咏”,这里借用了苏轼和苏辙(两苏)的典故,意指曹子方的诗歌与苏氏兄弟的作品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宋代文学的高峰。而“千古文章得细论”则强调了曹子方诗歌的深度与价值,值得后世细细品味与探讨。
“耆旧只今无此语,风流端要善清言”两句,既是对曹子方个人风格的赞美,也暗含了对当今文坛缺失类似才华的感慨。最后一句“想当巧匠傍观处,洗尽人间斧凿痕”则是对曹子方诗歌艺术的高度评价,认为他的作品如同巧匠之手,能够去除世间的一切雕琢痕迹,展现出自然与纯粹之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对曹子方诗集的赞誉,也是对古代文人精神境界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诗人对文学艺术深刻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