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二日至邵州十三日夜暴雨滂沱

邵州正月风气殊,鹑尾之南更山坞。

昨日已见三月花,今夜还闻五更雨。

笺与天公一破颜,走避北狄趋南蛮。

梦到龙门听涧水,觉来檐溜正潺潺。

形式: 古风

翻译

邵州正月天气特别,处在鹑尾星官以南的山区。
昨天已经看到三月的花朵,今夜又听见五更时分的雨声。
我写信给上天,希望能改变这番景象,逃离北方的敌人,前往南方。
在梦中我到了龙门,听到山涧流水声,醒来后发现屋檐上的滴水声正响个不停。

注释

殊:特殊,不寻常。
鹑尾:古代星官名,此处指南方地区。
山坞:山间的村落或山谷。
三月花:春天的花朵。
五更雨:黎明前后的雨。
笺:书信。
天公: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神秘化,这里指上天。
北狄: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
南蛮:古代对南方未开化的民族的称呼,这里指南方较为安宁的地方。
龙门:古代地名,这里可能象征着理想之地或出路。
檐溜:屋檐上的滴水。
潺潺:形容流水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宋代诗人陈与义在邵州所经历的一场突如其来的正月豪雨。诗中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当地独特的气候特点。"鹑尾之南更山坞"点明了地理位置,暗示邵州位于南方山区。诗人惊讶于天气的反常,"昨日已见三月花,今夜还闻五更雨",表达了对早春花朵在严寒中凋零和夜间暴雨的双重感慨。

"笺与天公一破颜"运用拟人手法,将天公赋予了表情,形象地写出诗人对这场暴雨的无奈和惊讶。接下来的"走避北狄趋南蛮"则借地理上的迁移,暗指自己流离失所的生活,寓含了诗人的身世之感。最后两句"梦到龙门听涧水,觉来檐溜正潺潺",以梦境与现实相交织,写诗人即使在梦中也未能逃离风雨,醒来后听到的仍是屋檐滴水声,营造出一种凄凉而深沉的意境。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载体,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和个人经历,展现了宋人面对生活变迁时的敏感与感慨。

收录诗词(657)

陈与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字:去非
  • 号:简斋
  • 生卒年:1090-1138

相关古诗词

正月十六日夜二绝(其一)

正月十六夜,竹篱田父家。

明月照树影,满山如龙蛇。

形式: 五言绝句 押[麻]韵

甘棠驿怀李德升席大光

破驿难并休,差池便薪水。

山川会心地,还思对君子。

道边千尺榕,午荫清且美。

极知非世用,我爱不能已。

东风吹南服,莽莽绿万里。

此地亦可耕,胡为茧予趾。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石城夜赋

初月光满江,断处知急流。

沉沉石城夜,漠漠西汉秋。

为客寐常晚,临风意难收。

三更柁楼底,身世入搔头。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休日马上

休日不自休,骑马踏荒径。

却扇受景风,今朝我无病。

春云閟晨耀,群绿澹相映。

山川与朝市,一动自一静。

九衢行万人,谁抱此怀胜。

不得与之语,萧萧寄孤咏。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