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夜赋

初月光满江,断处知急流。

沉沉石城夜,漠漠西汉秋。

为客寐常晚,临风意难收。

三更柁楼底,身世入搔头。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翻译

明亮的初月洒满江面,急流的痕迹清晰可见。
深夜的石城静寂无声,西汉的边关秋意浓厚。
作为旅人,我常常夜深未眠,面对清风思绪难以平息。
在三更时分的舵楼上,我独自思考,感到人生的无常和迷茫。

注释

初月:明亮的新月。
急流:水流湍急的地方。
沉沉:寂静无声。
石城:古代的城墙,这里指边塞城市。
漠漠:形容广阔而空旷。
西汉:泛指西部边疆地区。
寐:入睡。
临风:面对清风。
柁楼:船上的舵楼,也指守望之处。
身世:自身和世事。
搔头:用手抓头,表示烦恼或思索。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凄凉的夜晚景象。"初月光满江",以明亮的月光照亮江面,营造出清冷的氛围。"断处知急流",通过月光下的江流断处,暗示了水流的湍急,暗寓人生的波折。

"沉沉石城夜",石城之夜深沉而寂静,"漠漠西汉秋"进一步渲染季节的萧瑟,秋天的凉意与石城的沉寂交织,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为客寐常晚",诗人作为游子,常常难以入睡,表达了羁旅之苦。"临风意难收",面对秋风,思绪万千,心情难以平静。最后两句"三更柁楼底,身世入搔头",在深夜的柁楼上,诗人独自抚头思索,感叹身世飘零,人生无常。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景寓情,通过石城秋夜的景色,展现了诗人孤独、怀乡以及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陈与义的笔触细腻,情感深沉,展现了宋词中常见的离愁别绪。

收录诗词(657)

陈与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字:去非
  • 号:简斋
  • 生卒年:1090-1138

相关古诗词

休日马上

休日不自休,骑马踏荒径。

却扇受景风,今朝我无病。

春云閟晨耀,群绿澹相映。

山川与朝市,一动自一静。

九衢行万人,谁抱此怀胜。

不得与之语,萧萧寄孤咏。

形式: 古风

休日早起

昽昽窗影来,稍稍禽声集。

开门知有雨,老树半身湿。

剧谈了无味,远游非所急。

蒲团著身宽,安取万户邑。

开镜白云渡,捲帘秋光入。

饱受今日闲,明朝复羁絷。

形式: 古风 押[缉]韵

先寄邢子友

作客经年乐有馀,邵阳歧路不崎岖。

山川好处攲纱帽,桃李香中度笋舆。

欲见旧交惊岁月,剩排幽话说艰虞。

人间书疏非吾事,一首新诗未可无。

形式: 七言律诗

再用迹字韵成一首呈判府

风雨一叶过,黄花已陈迹。

人贫交旧疏,岁暮日月疾。

贪人积胡椒,智不到鬼录。

那知庾郎菜,地瘦饱金玉。

不如学服气,清座了晨夕。

尚馀烟月债,驱使入吟笔。

晚逢葛先生,怜我出无仆。

借车得时诣,谬窥文字箓。

谈诗不知疲,或作夜半客。

挥毫写珠玉,治郡盖馀力。

不羡江千万,不慕李八百。

愿传公句法,容我附风翼。

城东刘子政,著书方满屋。

昨示一篇诗,三日叹未足。

仍闻供笔砚,家有樊通德。

但恐裴公门,从此近舍湜。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