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徐孺子画像

伯淮卧彭城,绕屋生蓬茨。

天子呼不起,思见岩壑姿。

俾工图其形,衔命日夜驰。

落笔竟不得,韬面以疾辞。

豫章有孺子,同时隐江湄。

栖栖非我事,结庐对风漪。

时人亦罕识,阿堵谁写之。

我闻郭有道,曾遣轻骑追。

疑此言语生,即是茅画师。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翻译

伯淮在彭城沉睡,他的房屋四周长满了杂草。
天子呼唤他却无法唤醒,渴望一睹他的山岩沟壑般的风采。
命令工匠描绘他的形象,使者昼夜兼程地赶往。
落笔之际却无法捕捉到精髓,只好以病痛为由婉言拒绝。
豫章之地有个少年,那时也在江边隐居。
忙碌的生活并非我的追求,我在风中涟漪旁建起了小屋。
当时的人都很少认识他,谁能将他的形象记录下来呢?
我听说有个名叫郭有道的人,曾派轻骑兵寻找他。
怀疑这幅画作源于言语描述,画家或许就是茅姓之人。

注释

卧:沉睡。
蓬茨:杂草。
岩壑姿:山岩沟壑般的风采。
衔命:接受命令。
韬面:以病痛为由。
孺子:少年。
栖栖:忙碌不安。
阿堵:这个,指代画像。
郭有道:虚构人物,可能象征有德行的人。
茅画师:可能是以茅姓画家为原型。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林季仲观赏徐孺子画像的场景。首句“伯淮卧彭城,绕屋生蓬茨”形象地刻画了徐孺子隐居彭城的生活状态,生活环境简朴,与世隔绝。接着,“天子呼不起,思见岩壑姿”表达了皇帝对他的仰慕,想要一睹其风采,但徐孺子无意仕途,选择了隐逸。

诗人感叹徐孺子画像难求,“俾工图其形,衔命日夜驰”,工匠们虽受命绘制,却未能捕捉到他的神韵。“落笔竟不得,韬面以疾辞”暗示了画像的失败,画家们无法准确表现其风采,甚至有人借此为由拒绝了任务。

诗人又提及豫章之地有另一位同样隐居的少年,他选择在江边筑庐,过着闲适的生活,世人对其知之甚少。“阿堵谁写之”进一步强调了徐孺子画像的罕见和无人能准确描绘。

最后,诗人提到郭有道曾派遣轻骑寻找并试图描绘徐孺子,暗示这位人物的独特魅力。诗人认为,也许正是那位名叫茅的画师,因其独特的艺术眼光,才有可能捕捉到徐孺子的风采。

整首诗通过描绘徐孺子的隐逸生活和画像的不易得,赞美了他的高洁品格,并对画师的技艺表达了期待。

收录诗词(176)

林季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周希父挽词

忆昔同年友,吾乡有六人。

而今如梦寐,强半委埃尘。

云护霜天晚,梅含野径春。

回头赋诗处,清泪堕江滨。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和人对雪

匽薄一樽酒,栖迟双鬓毛。

随风散檐雪,卷地作秋涛。

汉使去不返,边人寒更劳。

谁当如李愬,乘间缚酋豪。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豪]韵

林楙南挽词

新诗寄我五年前,读向寒窗倍黯然。

自古伊优多得志,如君疏直竟谁怜。

去凶何愧如行父,深诋那知中咸宣。

游世若为能远过,试收清泪问苍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秋热次高仲贻韵(其一)

乘时火初流,执热病未脱。

踏冰思少苏,坐甑哀苟活。云意断渰渰,雨声閟??。

安用天官为,不悟秋序夺。

巫尪暴何辜,夸父僵且渴。

熂山将焚烧,翻海欲洒泼。

蛟龙遁寂寞,蝇蚋恣喧聒。

瘴鸢时堕水,涸鱼暂濡沫。

斯焉禾不登,往矣穗奚掇。

众心祷不昧,群望走莫遏。

殷勤闻雷行,闪闪惊电抹。

嘉澍疑盆翻,脱叶逾帚捋。

汲井忆羸瓶,承霤争罗钵。

新凉来不断,浊水去如割。

未论沴气销,陡觉烦襟豁。

遂回望电眼,免蹙忧稼頞。

一饱兹可营,百虑何劳㔇。

明公轸慈仁,此道归包括。

世事有反覆,愁肠屡回斡。

栖栖同里氓,闵闵忧旱魃。

赋诗输悃悰,盈轴办嗟咄。

句圆珠走盘,意定弦在筈。

千仞徒仰高,一苇敢杭阔。

韬疵知含洪,策蹇终臲卼。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