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杂诗(其二)

刘协著《雕龙》,怀之谒休文。

磬折车辐下,有才惧无闻。

又闻鲍明远,奏诗义庆门。

韬知恐沉没,上书以求伸。

无称虽可疾,荣名胡因人?

荣名虽可宝,此身亦宜珍。

眩玉贤者羞,自媒贞女嗔。

崇实宾自至,奚为丧我真?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名为《感怀杂诗(其二)》,由清代诗人郑世元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才华与名声、真实与虚饰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首句“刘协著《雕龙》,怀之谒休文”,借用了历史典故,通过刘协撰写《雕龙》并拜访休文的故事,引出对才华与机遇的探讨。接着,“磬折车辐下,有才惧无闻”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有才华的人在社会中的处境,即使才华横溢,也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默默无闻。

随后,“又闻鲍明远,奏诗义庆门”进一步强调了才华的重要性,鲍明远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得到了认可。然而,“韬知恐沉没,上书以求伸”则揭示了才华者在追求名声时的矛盾心理,他们担心才华被埋没,因此选择主动展示自己,但同时也担心过度自我推销会损害个人的真实形象。

“无称虽可疾,荣名胡因人?”这一句提出了一个疑问:不被称赞或许可以迅速消失,那么荣誉和名声是如何获得的呢?这引发了对社会评价机制的反思。

“荣名虽可宝,此身亦宜珍”则强调了个人价值的重要性,名誉固然珍贵,但保护好自己的本真更为重要。接下来,“眩玉贤者羞,自媒贞女嗔”通过比喻,指出过分追求外在的荣誉和美貌可能会让贤者感到羞愧,贞洁的女子感到愤怒,暗示了真正的价值不应仅依赖于外界的认可。

最后,“崇实宾自至,奚为丧我真?”总结了全文的核心观点,即追求真实的自我比任何外在的荣誉都更重要。真正的宾客自然会被真诚吸引,何必为了虚名而丧失真实的自我?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和反问,深刻探讨了才华、名声、真实与虚饰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保持自我价值的问题。

收录诗词(18)

郑世元(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黛参。雍正癸卯举人。有《耕余居士诗钞》

  • 字:亦亭
  • 号:耕余居士
  • 籍贯:嘉兴籍余姚

相关古诗词

感怀杂诗(其三)

泰山不自高,因丘垤以形。

河海不自广,因沟浍以名。

他山有砺石,良璧逾晶莹。

木槿争朝荣,松柏弥见贞。

何妨粟有秕,维箕簸之精。

何妨苗有莠,镈赵耕者明。

形式: 古风

出门别妻子(其一)

病身不得安,行役赴南峤。

五岭天之末,未知几时到。

仰见秋鸿征,嗷嗷背云叫。

回首望乡里,魂梦使颠倒。

我恨不如月,两处能相照。

辘轳挂心头,转辗向谁告?

形式: 古风

出门别妻子(其二)

在家不知好,出门使心悲。

娇女绕我膝,小儿挽我衣。

似亦解离别,却去还复来。

惟此不忍割,令我殊依依。

昨日适南市,思买缯骑归。

绮要机中织,蚕妇方缫丝。

将丝拈作线,成衣知几时。

我老待儿养,塌焉摧心脾。

形式: 古风

出门别妻子(其三)

勿用顾旅人,我犹得自强。

融融荣卫间,渐觉回三阳。

饥已思食粥,渴已思饮浆。

前途虽然辽,有弟相扶将。

只愁雁鸿少,勿虑岁月长。

但看岭梅发,知我思故乡。

明年五六月,寄汝荔支尝。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