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感怀杂诗(其二)》,由清代诗人郑世元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才华与名声、真实与虚饰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首句“刘协著《雕龙》,怀之谒休文”,借用了历史典故,通过刘协撰写《雕龙》并拜访休文的故事,引出对才华与机遇的探讨。接着,“磬折车辐下,有才惧无闻”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有才华的人在社会中的处境,即使才华横溢,也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默默无闻。
随后,“又闻鲍明远,奏诗义庆门”进一步强调了才华的重要性,鲍明远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得到了认可。然而,“韬知恐沉没,上书以求伸”则揭示了才华者在追求名声时的矛盾心理,他们担心才华被埋没,因此选择主动展示自己,但同时也担心过度自我推销会损害个人的真实形象。
“无称虽可疾,荣名胡因人?”这一句提出了一个疑问:不被称赞或许可以迅速消失,那么荣誉和名声是如何获得的呢?这引发了对社会评价机制的反思。
“荣名虽可宝,此身亦宜珍”则强调了个人价值的重要性,名誉固然珍贵,但保护好自己的本真更为重要。接下来,“眩玉贤者羞,自媒贞女嗔”通过比喻,指出过分追求外在的荣誉和美貌可能会让贤者感到羞愧,贞洁的女子感到愤怒,暗示了真正的价值不应仅依赖于外界的认可。
最后,“崇实宾自至,奚为丧我真?”总结了全文的核心观点,即追求真实的自我比任何外在的荣誉都更重要。真正的宾客自然会被真诚吸引,何必为了虚名而丧失真实的自我?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和反问,深刻探讨了才华、名声、真实与虚饰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保持自我价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