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普济堂成述怀七首(其六)

蓄眼心如熏,幸遇尧舜君。

胡不力耕凿,康衢歌放勋。

岂有有虞弦,不被南风薰。

天地有所憾,群圣补救勤。

夙夜犹病诸,正谓常殷殷。

吁嗟兮薄俗,藉口于子云。

形式: 古风 押[文]韵

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首句“蓄眼心如熏”,以“蓄眼”比喻内心积蓄的智慧和情感,如同熏香一般,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丰富与深沉。接着,“幸遇尧舜君”表达了诗人对于明君的渴望与期待,希望在这样的君主治理下,社会能够达到和谐与繁荣。

“胡不力耕凿,康衢歌放勋”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民众应当积极参与社会建设,通过辛勤劳动来创造美好生活的主张。这里的“放勋”是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象征着贤明的统治者,诗人希望人们能在这样的领导下,共同努力,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岂有有虞弦,不被南风薰”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有虞弦”比作理想的政策或制度,而“南风薰”则象征着温暖、和煦的影响,强调了好的政策或制度应当惠及所有人,如同春风化雨,滋养万物。

“天地有所憾,群圣补救勤”则体现了诗人对于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认为天地间总有未能尽善尽美的地方,需要圣贤们不断努力去弥补和完善。

“夙夜犹病诸,正谓常殷殷”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治理的深切忧虑,认为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应时刻保持警惕,持续改进,避免任何可能的疏漏。

最后,“吁嗟兮薄俗,藉口于子云”则反映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认为社会风气过于浅薄,人们缺乏深入思考和高尚情操,引用子云(即西汉文学家扬雄)的话,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批评与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以及对于现实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批判,体现了其深厚的人文关怀和道德追求。

收录诗词(10)

过鸣冈(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筑普济堂成述怀七首(其七)

子云为仁方,能事近取譬。

由近推至远,于人庶有济。

杜陵怀广厦,筑基方寸地。

下有将伯呼,上有皇风被。

四者咸来归,讵非宣圣意。

吁嗟兮斯堂,临汝者上帝。

形式: 古风

小圃二首(其一)

老藤不知年,野花不入谱。

随意加点缀,便字成小圃。

何必辋川庄,始足垂千古。

形式: 古风 押[麌]韵

小圃二首(其二)

兀然坐高秋,谁可与欢者。

白云生几上,清泉绕榻下。

明月忽复来,呼童煮菜把。

形式: 古风 押[马]韵

幽居杂咏

溪边新结小团瓢,户外宁知市与朝。

无供也须留客坐,有花何必待人邀。

自知疏懒性成癖,谁谓清闲福未饶。

如此长贫亦韵事,不妨卒岁混渔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