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以善画龙诗

半生住海不见龙,但识龙起天有风。

天风布云满天半,龙始宛延游其中。

龙质不见见龙影,亘云一白如垂虹。

海光倒摄变青紫,电催急雨城门东。

东城谢家百丈堂,中悬一纸千尺障。

墨沈如云透纸背,龙睛闪睒疑垂光。

龙睛穿云注一爪,云欲东行尾西扫。

云势下立龙上行,云立不动龙难升。

挂壁还师蜥蜴舞,伏泥敢效蚯蚓灵。

森然雨气出芒角,到面似难须臾停。

仰听乱叶走堂瓦,梧楸飒飒高为声。

画师运笔虽遒壮,未上天门看龙相。

神物由来无定凭,俗眼何从得形状?

凝神迫视吾还疑,或非龙相为蛟螭。

胡为燕雀避堂外,未敢振翼来拚飞。

主人拂以白麈尾,龙背剥落青苔衣。

田禾枯涸满天下,汝竟昧之何灵奇。

主人置酒对龙酌,四壁龙孙卸烟萚。

眼中谁是人中龙,来与天龙争岞崿。

我醉欲舞龙欲腾,摩空云势皆有棱。

沧溟万里尔所宅,惜哉匿迹甘冥冥,吾终笑尔龙无能。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卷,通过诗人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画师林以善笔下的龙之形象。诗中不仅赞美了画师的技艺,更借龙的形象寓意深远,探讨了神物与世俗眼光之间的关系。

首句“半生住海不见龙”,开篇即以“不见龙”引出主题,暗示龙的存在往往超乎常人所能见,需要通过艺术创作来捕捉其神秘与威严。接着,“但识龙起天有风”,点明龙的活动与自然界的风息息相关,预示着力量与变化。

“天风布云满天半,龙始宛延游其中”,描绘了龙在云海中悠游的姿态,展现出其自由与神秘。随后,“龙质不见见龙影,亘云一白如垂虹”,通过“龙影”与“白如垂虹”的比喻,进一步强调了龙的虚幻与美丽。

“海光倒摄变青紫,电催急雨城门东”,将画面扩展至大海与天空,通过“海光倒摄”与“急雨”描绘出动态的自然景象,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与动感。

“东城谢家百丈堂,中悬一纸千尺障”,引入具体的场景——百丈堂,以及“千尺障”的巨大画作,强调了画作的规模与气势。

“墨沈如云透纸背,龙睛闪睒疑垂光”,通过“墨沈如云”与“龙睛闪睒”的细节描写,展现了画作的质感与生命力。

“龙睛穿云注一爪,云欲东行尾西扫”,进一步描绘龙的动作与力量,通过“穿云”与“注爪”的动态对比,展现了龙的威猛与灵活。

“云势下立龙上行,云立不动龙难升”,通过云与龙的相对运动,探讨了力量与平衡的关系,同时也暗示了自然法则与生命状态的深刻寓意。

“挂壁还师蜥蜴舞,伏泥敢效蚯蚓灵”,通过类比,将龙的形象与自然界的小生物进行对比,强调了龙作为神物的独特性与不可复制性。

“森然雨气出芒角,到面似难须臾停”,描绘了龙身散发的雨气,增加了画面的氛围与神秘感。

“仰听乱叶走堂瓦,梧楸飒飒高为声”,通过听觉的描绘,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画中,感受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

“画师运笔虽遒壮,未上天门看龙相”,表达了对画师技艺的高度赞赏,同时也暗示了龙的真正形态难以被完全捕捉。

“神物由来无定凭,俗眼何从得形状?”提出了关于神物与世俗认知之间的矛盾,引发了对艺术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深思。

“凝神迫视吾还疑,或非龙相为蛟螭”,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表达了对画作中龙形象的复杂理解,既可能是龙也可能是蛟或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多义性和开放性。

“胡为燕雀避堂外,未敢振翼来拚飞”,通过燕雀的反应,进一步强化了龙作为神物的威严与不可侵犯性。

“主人拂以白麈尾,龙背剥落青苔衣”,描绘了主人对画作的尊重与欣赏,通过拂尘的动作,展现了对艺术的敬畏之情。

“田禾枯涸满天下,汝竟昧之何灵奇”,通过自然环境的描述,反衬出龙作为神物的神秘与超凡能力。

“主人置酒对龙酌,四壁龙孙卸烟萚”,进一步展示了画作对主人生活的影响,通过饮酒与欣赏画作的场景,体现了艺术与生活的融合。

“眼中谁是人中龙,来与天龙争岞崿”,通过提问的方式,探讨了真正的“龙”在人类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以及艺术作品如何激发人们对卓越与非凡的追求。

“我醉欲舞龙欲腾,摩空云势皆有棱”,表达了诗人与画作中的龙一同舞蹈的想象,以及对自由与力量的向往。

“沧溟万里尔所宅,惜哉匿迹甘冥冥,吾终笑尔龙无能”,以诗人的视角,对龙的隐匿与潜在能力进行了反思,同时也表达了对画作中龙形象的赞叹与欣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画作中龙的形象描绘,不仅赞美了艺术创作的魅力,更深入探讨了神物与世俗、自然与艺术、力量与平衡等多重主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感悟与哲学思考。

收录诗词(3925)

姚燮(清)

成就

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经历

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

  • 字:梅伯
  • 号:复庄
  • 籍贯: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
  • 生卒年:1805—1864

相关古诗词

八怀诗饼师毕叟

日落散乡塾,牵狗空庭嬉。

叟频携饼来,似怜小官饥。

叟年七十九,制饼觅微利。

健脚同少年,须眉古和气。

三日叟不来,鱼肉亦不甘。

索得阿母钱,趋向门前探。

门前闻饼香,叟来小官喜。

叟死竟不来,小官泪瀰瀰。

小官今有儿,儿顽如昔时。

出入索饼尝,忆叟为此诗。

形式: 古风

北城老兵徐

三十食官粮,四十充海兵。

闽贼寇海来,遂从李帅征。

李帅不自官,待兵如弟子。

贼炮轰帅船,愿代李帅死。

李帅竟无生,老兵亦受伤。

肉尽可见骨,示我左臂创。

昔负百钧石,今须扶杖行。

每思李帅恩,涕泪犹纵横。

海风吹雁落,海水立城起。

李帅尚无祠,老兵老如此。

形式: 古风

横山妪周

赤日一百里,独行过横山。

横山深赭色,照我枯索颜。

索酒苦无店,饮水苦多泥。

偶憩三版亭,如得大屋栖。

老妪手抱儿,置儿汲新水。

为我炊瓦垆,还问我乡里。

自言廿载前,曾为汝家佣。

瞿然问祖母,上及我祖翁。

顾我点首笑,其时汝方童。

汝今当读书,吾儿亦务农。

形式: 古风

钱清舟子郭三

星夜起雷风,龙云半天黑。

联行六七舟,招呼变颜色。

郭三手力强,拔篙还倒行。

急雨打面来,已有飒飒声。

郭三家岸傍,肩我上滩嘴。

肩我行李至,已沈半船水。

呼妇烘我衣,携篝自炊粥。

粥熟劝我餐,粥饱劝我宿。

黄鸡啼屋角,日出天初晴。

赠金不肯受,至今心怦怦。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