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其三)

黄河东流流九折,沙场埋恨何时绝。

蔡琰没去造胡笳,苏武归来持汉节。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屑]韵

翻译

黄河曲折向东流,战场上的遗憾何时能消尽。
蔡琰已逝,胡笳声中寄托哀思,苏武归汉,手持汉朝符节象征忠诚。

注释

黄河:指黄河,中国的母亲河。
九折:形容河流曲折。
沙场:战场。
埋恨:隐藏或积累的仇恨或悲伤。
何时:什么时候。
绝:断绝,消失。
蔡琰:东汉时期的著名文人蔡文姬,曾被匈奴掳走。
没去:去世。
造:创作。
胡笳:古代的一种管乐器,流传于北方民族。
苏武:西汉时期外交官,因持节不降而闻名。
归来:返回。
持:拿着。
汉节:汉朝的使节信物,象征国家和使命。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边塞之地的苍凉与孤寂,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人物的引用,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边疆安全的关切以及个人功名未遂的感慨。

“黄河东流流九折”,以黄河的曲折流淌象征着时间的久远与变迁,也暗示了边塞地区的地理特点和战略重要性。黄河在这里不仅是一条河流,更承载着历史的重量。

“沙场埋恨何时绝”,则是诗人对那些在边塞沙场上埋骨的人和事的感慨,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哀愁和无尽的等待。这里的“恨”不仅指个人情感上的遗憾,更有国家存亡、民族兴衰的大义。

接下来的两句,“蔡琰没去造胡笳,苏武归来持汉节”,分别引用了历史上两个与边塞有关的人物。蔡琰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才女,因不愿意嫁给异族而自尽的典故,在这里用以表达诗人对于民族尊严和文化认同的坚守。而苏武,西汉时期的一位忠诚将军,被派遣到匈奴为使,但他始终保持着汉节,即便在异国也坚守着自己的信念。通过这两个人物的对比,诗人强调了边塞之地的人们对于国家的忠诚和牺牲精神。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与历史人物的巧妙结合,展现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民族情怀,同时也流露出诗人个人的英雄梦想与无奈的情绪。

收录诗词(168)

李益(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 字:君虞
  • 生卒年:约750—约830

相关古诗词

塞下曲(其四)

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

请书塞北阴山石,愿比燕然车骑功。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暖川

胡风冻合鸊鹈泉,牧马千群逐暖川。

塞外征行无尽日,年年移帐雪中天。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照镜

衰鬓朝临镜,将看却自疑。

惭君明似月,照我白如丝。

形式: 五言绝句 押[支]韵

嘉禾寺见亡友王七题壁

今日忆君处,忆君君岂知。

空馀暗尘字,读罢泪仍垂。

形式: 五言绝句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