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庆池

馀润涨龙渠,疏溜连清浐。

助晓远昏山,浮秋明刮眼。

渔归别浦闲,雁下沧波晚。

岸北有高台,离魂荡无限。

形式: 五言律诗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兴庆池的清晨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水的动态与静态之美,以及周围环境的宁静与生机。

首先,“馀润涨龙渠,疏溜连清浐。”这两句描绘了池水在清晨的余晖中缓缓上涨,与远处清澈的浐河相连,营造出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画面。这里的“龙渠”和“清浐”分别指代兴庆池和浐河,通过“涨”和“连”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水的流动与连接。

接着,“助晓远昏山,浮秋明刮眼。”这两句进一步扩展了视野,将池水与周围的山峦、秋天的景色相融合。早晨的阳光使得远处的山色更加清晰,而池水则在秋日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明亮,仿佛能直接映入人的眼帘,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渔归别浦闲,雁下沧波晚。”这两句则转向对池边活动的描写。渔夫在傍晚时分归来,停泊在池边的小港,显得格外悠闲自在;而大雁则在苍茫的水面降落,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几分生动与和谐。通过“归”、“闲”、“下”等动词,诗人巧妙地捕捉到了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节奏。

最后,“岸北有高台,离魂荡无限。”这两句将视角提升至高处,描绘了一座位于岸边北侧的高台。在这里,诗人似乎感受到了一种深邃的情感,或许是对过往时光的怀念,或是对未来未知的遐想。高台之上,思绪飘渺,情感无限,引人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兴庆池及其周边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感的交融,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清晨的宁静与生命的活力。

收录诗词(221)

苏舜钦(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曾祖父由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集》

  • 字:子美
  • 籍贯:开封(今属河南)
  • 生卒年:1008—1048

相关古诗词

长安春日效东野

前秋长安春,今春长安秋。

节物自荣悴,我有乐与忧。

穷阎何卑漏,时燕不见投。

门庭谢过从,兰萌舒绿柔。

燕托喜广厦,亦非善是仇。

兰生静愈茂,堪将义为俦。

芳香诚可慕,对之蠲穷愁。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太行道

行行太行道,一步三太息。

念厥造化初,春何险此极。

左右无底壑,前后至顽石。

高者欲作天明党,深者疑断地血脉。

夜中岩下埋斗杓,日午阴壁风雪号。

攀缘有路到绝仞,四望群峰合沓如波涛。

忽至逼侧处,咫尺颠坠恐莫逃。

嗟乎古昔未开时,隔绝往来人不思。

淳源一破山岳碎,巧心遂去缘崄巇。

崄巇不穷甚可畏,悼此二者亡其宜。

天地不自崄,崄由人为之。

彼车摧轮马伤足,中路勿叹勿恸哭。

世上安涂故有焉,孰使汝行此道躯高轩,丧坠不收宜尔然。

形式: 古风

夜中

夜分众諠死,耿耿抱真履。

中君湛以宁,不为外官使。

七兵乘间入,攻剽势向圮。

主将不谋阵敌恶,荡然失守遽藏避。

骇浪奔腾,一刻万里,纷纷变化无穷已。

俄如独茧丝,忽复满天地。

乳虎不受缚,狂龙难驯致。我思精甲,以捍异类。

邪慝弗萌,元辟复位。

辅以逍遥之至道,烂然光辉照无际。

形式: 古风

蜀士

蜀国天下险,奇怪生中间。

有士贾其姓,抱材东入关。

献册叩谏鼓,其言蔚可观。

愿以微贱躯,一得至上前。

掉舌灭西寇,画地收幽燕。

且云太平久,兵战无人言。

臣尝学其法,自集数百篇。

治乱与成败,密然不可删。

三献辄罢去,志屈心悲酸。

将相门户深,欲往复见拦。

负贩冒日热,引重冲雪寒。

羁苦辇毂下,以图晨夕餐。

如此三岁馀,夜夜抱膝叹。

义者或赈给,遂复归巴川。

嗟乎区宇大,此徒亦已繁。

城市与岩穴,隐默孰辨旃。

幸得出自鬻,何惜置末班。

吾相柄天下,处事当几先。

古之设爵位,盖欲英雄躔。

次第立名级,不使智虑闲。

稍有才器者,必以禄仕牵。

所患在不出,既出那弃捐。

放蛟入大水,躯虎还深山。

失一故无害,其类莫可攀。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