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说法台

四十高峰绕法台,峰峰嶙峋玉莲开。

岚光拥翠猿啼遍,松盖移阴鹤唳回。

贝叶乍翻钟磬暝,金沙犹伏地炉灰。

天冠隐处多奇绝,时见弥空花雨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四十座山峰环绕着法台,每座山峰如玉莲般挺立盛开。
山间的雾气拥抱着翠绿,猿猴的啼声四处回荡,松树的阴影随着鹤鸣移动。
钟磬声在暮色中忽起,金沙般的尘埃似乎还留在地炉的灰烬中。
隐藏在云层中的天空之冠,充满了奇异和绝美的景色,不时可见满天如花雨般的景象落下。

注释

四十:形容数量众多。
高峰:高大的山峰。
法台:佛教修行的场所。
嶙峋:山石突兀的样子。
玉莲:比喻洁白如玉的山峰。
岚光:山间雾气形成的光影。
拥翠:环绕着绿色。
猿啼:猿猴的叫声。
松盖:松树的树冠。
贝叶:古印度的书写材料,此处指佛经。
钟磬:寺庙中的乐器。
金沙:比喻金黄色的尘土。
地炉:烧火的地炉。
天冠:形容天空的形状像帽子。
弥空:布满天空。
花雨:形容花瓣飘落如雨。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郑昌龄所作的《题说法台》,描绘了法台四周四十座山峰的壮丽景象。首句“四十高峰绕法台”,展现了山峰众多且环绕法台的壮观气势。接下来的“峰峰嶙峋玉莲开”运用比喻,将山峰比作盛开的玉莲,形象生动。

“岚光拥翠猿啼遍,松盖移阴鹤唳回”两句,通过描绘山间的雾气、翠绿和动物的鸣叫,营造出宁静而生机盎然的氛围。猿猴的啼声和鹤鸟的唳声在松林间回荡,增添了山中的动态美。

“贝叶乍翻钟磬暝,金沙犹伏地炉灰”写的是夜晚的法台,贝叶翻动,暗示僧人诵经,钟磬声中暮色降临;金沙(可能指金色的沙粒)暗喻佛光,地炉灰则象征着禅定的静寂。

最后一句“天冠隐处多奇绝,时见弥空花雨来”以“天冠”代指高耸入云的山巅,表达其神秘与奇特,而“花雨”则象征着佛法的普降,给整幅画面增添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法台周边的自然风光和禅修氛围,展现出一种宁静、神秘而又充满生机的山中世界。

收录诗词(4)

郑昌龄(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赠张俞秀才游金华山

凌晨别我将何适,鹤态飘然振霜翮。

指点金华欲去游,骑驴直造烟霞宅。

一片岚光凝不飞,数里松阴翠如滴。

背腊山寒雪未消,迎春地暖花争拆。

水潺潺兮风索索,帘卷虚堂正岑寂。

高歌应有鬼神听,状物潜驱鸿化力。

繄我浮生系郡符,安得乘闲访灵迹。

吟成一首送君诗,倩僧勒上岩边石。

形式: 古风

寄逍遥子

自从夫子仙山去,闻说山中分外清。

半夜洞天松月白,野猿吟和读书声。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葛仙行祠

身为俗吏趋行部,手爇名香祝有年。

五色雀飞应荐祉,七星松古自通仙。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初至罗浮

长说罗浮欲到难,清游今作字民官。

分明蓬岛三山色,占得飞云六月寒。

宝轴几函青贝叶,玉兰无限碧琅玕。

此来更拟询遗事,记与灵踪石上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