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巨源郎中挽词三首(其二)

语论常惊座,精神迥照人。

中途多坎壈,久疾遂湮沦。

彷佛朱轮改,裴回画翣新。

秋风入哀挽,行路亦伤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韦骧为胡巨源郎中所作的挽词之一,通过描绘胡巨源生前的风采与逝世后的哀悼场景,展现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和对其人格魅力的赞美。

首句“语论常惊座”,生动地刻画了胡巨源在谈话时的惊人之语,展现出他卓越的口才和思想深度,令在场之人皆为之惊叹。这不仅体现了他的智慧与学识,也暗示了他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地位。

接着,“精神迥照人”进一步描绘了胡巨源的精神风貌,他的精神光芒如同明灯一般照亮周围的人,不仅照亮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温暖和启发。这种精神上的光辉,超越了物质层面,触及人心深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好景不长,“中途多坎壈,久疾遂湮沦”。这两句转折,揭示了胡巨源一生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最终因长期疾病而陷入困境,直至生命的终结。这种命运的起伏,既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也是对胡巨源坚韧不拔、勇于面对挑战精神的颂扬。

接下来,“彷佛朱轮改,裴回画翣新”两句,以朱轮(古代高级官员乘坐的车)的改变和画翣(古代丧葬礼仪中使用的仪仗)的更新,形象地表达了胡巨源去世后,其身份和地位的转变以及人们对他的哀悼之情。朱轮的改换象征着从生到死的过渡,画翣的新设则代表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和哀思。

最后,“秋风入哀挽,行路亦伤神”点明了胡巨源去世后,秋风送来的哀挽之声,触动了每一个经过此地的人的心弦,使得他们无不感到悲伤和哀痛。这一句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象,更深化了对胡巨源离世的哀悼之情,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那份沉痛与不舍。

整体而言,这首挽词通过对胡巨源生前风采的赞美和逝世后哀悼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逝者的深情厚谊,同时也反映了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思考和对高尚人格的崇高敬仰。

收录诗词(1176)

韦骧(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公元一〇三三年至一一一〇五年。生于宋仁宗明道二年,卒于徽宗崇宁四年,年七十三岁。工诗文。除知袁州萍乡系。历福建转连判官,主客郎中。出为变路提刑。建中靖国初,(公元一一〇一年)除知明州丐宫祠,以左朝议大夫提举洞霄宫,卒。骧著有文集十八卷,赋二十卷,均《宋史艺文志》并传于世

  • 字:子骏
  • 籍贯:钱塘
  • 生卒年:公元一0五三年

相关古诗词

胡巨源郎中挽词三首(其三)

汲守卧犹治,冯郎发半华。

冥鸿方避弋,美玉已埋砂。

露湿铭旌重,风随挽绋斜。

九原无甚恨,嗣子善传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汴上简陈成伯学士

除书何日到宣城,水驿迢迢引旆旌。

千里讴谣犹在耳,双溪风月岂忘情。

行庖荐玉淮鱼美,坐席浮香楚醴清。

何幸旧游衰晚者,得随舟尾共修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次韵答所和

苍茫云水度淮城,樯影联联注羽旌。

汴泗幸随行舸末,潇湘况重故人情。

晨征共济襟怀豁,夜泊交谈气味清。

应有高篇思宛句,可无美酎继乌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和见寄

公到蓬瀛十五春,我犹碌碌似轻身。

自忻今日旌轩遇,却忆当年研席亲。

高论耸听多皦皦,孤衷懒叙且循循。

试将辈学樽前数,白发相逢有几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