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山处过番石渡遭渡子无礼伤臂因韵二首(其二)

唾来不拭如师德,怒至无迁学子颜。

浅眼方知有沧海,恶声宁复到薇山。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删]韵

翻译

唾弃之物从不擦拭,犹如师德高洁
愤怒时也不改变对学生的态度

注释

唾来不拭:比喻师德高尚,不因小过失而计较。
如师德:形容师德的纯洁和宽容。
怒至无迁:即使发怒也不会迁怒于人。
学子颜:指学生们的脸色或表情。
浅眼:见识短浅,此处可能指眼光狭窄。
有沧海:形容见识深远,如同大海般深广。
恶声:严厉的言辞或责骂。
宁复:岂能再、哪里还。
到薇山:比喻恶劣的言辞不会轻易落到某个地方,比如薇山这样的宁静之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著所作的《薇山处过番石渡遭渡子无礼伤臂因韵二首》的第二首。诗人以个人经历为题材,通过描绘自己在薇山渡口遭遇渡船夫人的无礼行为,表达了对粗鲁行为的不满和对自己修养的反思。

"唾来不拭如师德",这句诗形象地比喻渡夫的粗鲁行为,如同师者应有的宽容和涵养,却未能做到,暗示渡夫缺乏应有的礼貌和教养。

"怒至无迁学子颜",诗人自比学子,即使面对侮辱,也应保持学生的谦逊和克制,不应轻易动怒,表现出一种君子风度。

"浅眼方知有沧海",诗人用“浅眼”形容自己的见识短浅,通过这次经历才意识到人世间的广阔和复杂,可能暗指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世事的不易理解。

"恶声宁复到薇山",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渡夫恶语相向的强烈反感,同时也表达了希望这样的恶劣言行不再出现在自己常去的薇山渡口。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性强,借事说理,体现了诗人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风气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1350)

陈著(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二一四~一二九七),一字子微,晚年号嵩溪遗耄,寄籍奉化。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调监饶州商税。景定元年(一二六○),为白鹭书院山长,知安福县

  • 字:谦之
  • 号:本堂
  • 籍贯:鄞县(今浙江宁波)

相关古诗词

薇山处过番石渡遭渡子无礼伤臂因韵二首(其一)

卧如龙奋亮当贵,射可猿通广欲飞。

谁料舟人为敌国,祇应山鸟怪儒衣。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

赞龄叟留东隐二首(其二)

一片丹山云出山,慈云高处共清閒。

春风轻借吹嘘力,出本无心也会还。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删]韵

赞龄叟留东隐二首(其一)

才出家来恩爱轻,师于东隐却关情。

一盂菜饭留分与,方信空门有弟兄。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赠东隐小师林复祖

万木彫零独有松,雪霜风里几春冬。

须知受变方成物,直上云霄舞翠龙。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