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琴曲歌辞·思归引》,出自唐代诗人张祜之手。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通过对琴声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无法回归的哀愁。
“重重作闺清旦鐍,两耳深声长不彻。”开篇即以闺房中的琴声为画面,闺指的是女子居住的地方,这里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深处。清旦之时,诗人在寂静中弹奏琴曲,声音低沉而悠长,却始终无法穿透心中的愁绪。
“深宫坐愁百年身,一片玉中生愤血。”诗人坐在深宫之中,对着一块玉石,不禁陷入了百年的哀愁。玉石在这里象征着纯洁和美好,但即便如此,也无法减轻诗人的愤懑之情,反而让他更加心痛。
“焦桐罢弹丝自绝,漠漠暗魂愁夜月。”随后诗人描述自己放下了琴,因为琴弦断裂,内心的忧伤也随之加深。在无边的夜色中,月亮似乎也感受到了诗人的哀愁,共同沉浸在这份深不可测的情绪里。
“故乡不归谁共穴,石上作蒲蒲九节。”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无法回归的无奈和悲凉。即便是死后也无法与故土为伴,只能在异地的石头上生长着类似于蒲草(一种野生植物)的东西,九节则可能指的是蒲草的节次,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琴声和玉石等意象,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内心世界以及对故乡无法回归的无尽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