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女词人叶茵的作品,名为《次中秋不见月韵》。从诗的内容来看,叶茵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象和生动的比喻,以表达自己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
首句“五分秋色到银河”描绘了一幅秋夜星空的画面,“五分”指的是天文观测中的度量,意在形容夜晚的星光已近乎完整地铺展开来,宛如一条银白色的河流。紧接着,“应是蟾蜍浴细波”则以蟾蜍(即青蛙)沐浴于微波之中,比喻月亮若隐若现的状态,显示了诗人对月光的细腻感受。
“握手相期千里共”表达了诗人与远方亲友之间的情谊深厚,即使相隔万里也如同手牵手一般紧密。“举头无柰片云何”则表现出一种对月亮的渴望,诗人抬头向天,却寻不到一丝云彩遮挡,似乎在诉说着对月亮的渴求。
“愁边幸自逢欢伯”中,“愁边”指的是边塞之地的寂寞与思念,而“逢欢伯”则是一种乐观的情绪,即便是在孤独和忧虑中,也能找到自我安慰。“清处何须著艳娥”表达了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怀,认为在清幽的地方,不需要过多的华丽装饰。
“未可来宵倦游赏”则是诗人对未来某个夜晚的期待,希望能不感到疲惫地去欣赏夜色。而“光辉依旧向人多”则表达了月亮的光辉依然如故,对每个人都慷慨赐予着它的美好。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传递了一种深远而复杂的情感世界。叶茵以其细腻的情感和巧妙的笔法,将月亮与人间情谊紧密相连,使得这首诗不仅美丽,而且富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