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咏史》由明代诗人李崇仁所作,通过历史典故的描绘,展现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刻思考与感慨。
诗中开篇“王风日以降,瞻乌于谁屋?”借用了《诗经·王风》中的意象,引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接着,“秦售十二城,赵夸如此璧”引用了“完璧归赵”的典故,讲述了赵国以和氏璧换取秦国土地的故事,体现了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权谋与智慧。
“宿昔相如子,风云气绝伦”赞扬了蔺相如的智勇双全,他不仅在面对强敌时保持冷静,还巧妙地将和氏璧安全送回赵国。接下来,“忽承赵王命,携璧西入秦”描述了蔺相如接受赵王派遣,前往秦国完成任务的情景。
“强秦尚诈术,弄璧城不入”揭示了秦国的狡猾,即使蔺相如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也未能让秦王轻易交出土地。随后,“公子怒见欺,裂眦睨柱立”描绘了赵国公子的愤怒与坚决,他誓要保护和氏璧的安全。
“全璧归赵廷,位列廉颇左”赞扬了蔺相如的智慧与勇气,他最终成功将和氏璧带回赵国,并因此受到赵王的重视。然而,“计谋日云拙,几作渑池虏”暗示了蔺相如在处理外交事务时的艰难与挑战,几乎使赵国陷入困境。
“壮士岂若此,公子非真勇”表达了对蔺相如的敬佩,认为真正的勇敢不仅仅是武力上的表现,更在于智慧与策略的应用。“暴虎复凭河,事有轻且重”提醒人们,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应审时度势,灵活应对。
最后,“两国急啮噬,璧乃秦兵饵”指出和氏璧成为了两国争斗的工具,预示着战争的不可避免。“天地相颠倒,血成沧海水”描绘了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与痛苦。“强弱自有分,竟入秦王府”暗示了最终的结局,和氏璧落入秦国之手,而赵国则遭受了损失。
“邯郸白骨寒,鬼哭千万古”以悲凉的笔触收尾,表达了对战争牺牲者的哀悼与对历史悲剧的反思。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与评论,展现了诗人对人性、智慧、勇气以及战争后果的深刻洞察。